高中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结构与教学探索

2019-12-25 07:02王丽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学类文学作品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高中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1]。文学类文本在高中语文文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重视多层次结构的认识与教学探索,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结构,并积极探索多层次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多层级结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过去,高中语文教材采用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的三部曲模式,但不能满足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随着中学课程的改革,高中语文教材中引进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诗歌、散文、话剧剧本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文学类文本的多层级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的结构主要有形式层、再现层、表现层,这三个层级逐级递进,形式层是基础,再现层是过渡,表现层是升华。

形成层主要指的是构成文学类文本的组成部分,包括字、词、句、段落、章节、规则、节奏等,为再现层和表现层起到基础性作用,是文学类文本中发人深省的内容来源。

在文学作品的评价中,经常会看到“作者将文章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等评语。好的文章具有非常到位的节奏,能够调动读者的情绪,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读者全身心投入到阅读当中。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要充分把握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文学类文本的结构主要分为内外两个组分,“内”指的是文本情节,“外”指的是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中文字的运用可以促进文本情节的生成。文本的行文曲线、情感走向等都是依托于文本情节,因此,对于高中文学类文本的学习,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文本情节(内节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类文本的内节奏,跟随文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找到文本的流向。

从古至今,文学类文本都会出现“意象”和“意境”两个词语,了解文学类文本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于理解文本内容大有裨益。“意象”指的是作者将思想情感附加在客观事物之上而表现出来的形象。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中,屋、宅、李、柳、烟等属于客观存在的事物,作者在这些客观事物之上添加草、方、榆等词语进行描述,将色彩赋予客观事物,体现出作者当时的感想。在语文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象”,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本思想和意韵。“意象”可以组成“意境”,“意境”已经不局限于客观事物,它还是一个空间性的画面,能够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画面。正是由于“意境”的存在,才能将文本本身与作者的内心情感连接起来。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中,通过草屋、方宅、榆柳等“意象”组成了自然悠闲的“意境”,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感。

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层次结构中,表现层最能接近文本的中心思想和精神。想要充分了解文本的核心,就必须充分理解文本的表现层。通常来说,文学类文本的主要情感有个人情感、社会情感和共通性,一篇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这三个部分。如果文学作品没有深度和广泛意义,就没有人欣赏;如果文学作品没有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那就显得不立体,不利于作品内容的升华;如果文学作品没有共通性,就缺乏广泛的感染力。

二、高中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教学探索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师对新型的教学模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为了扩展语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扩充,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语文教学的气氛,但是由于缺乏严谨性,使得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降低,语文教学缺乏“语文味”[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教学可以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得以扩展,使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得以保存。

高中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对于文学类文本资源深度价值的挖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一文学作品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在现实的文学类文本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本文进行简单的解答,很少利用文学类文本所体现的教学价值。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教学的探索,能够帮助教师积极深入地利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资源[4]。

三、高中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教学探索的策略

(一)挖掘文学类文本资源的价值

由于教育教学的普及,受教育人口增长迅速,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受教育人口的教育需求,学校对高中教师进行了扩招,教师数量快速增长,无形中对教师的要求就降低了,使得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非常多的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索,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价值。高中语文教师对文学类文本的解读能力决定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理解和挖掘程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类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筛选。

对文学类文本的深度解读,需要对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结构,即“形成层”“再现层”和“表现层”,进行认识和把握。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字、词、句进行仔细的揣摩,扫清每一个字、词、句的障碍;教师要对文本的段落进行反复的分析,了解文本走向和文本节奏;教师要在文本的段落和章节中的景象构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对文本中的意象图进行联想,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给学生进行授课;教师要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寻找文本中作者的价值观念,结合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作者情怀和时代共通性的理解,最大程度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课程时,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准备,首先对文本中的字、词、句的意思进行理解和注释,如“太息”表示叹气,“谇”表示谏,“九死”表示严重的后果,“峨眉”表示美好的品德,“忳”表示忧愁、烦闷,副词,作“郁邑”的状语等知识;其次,教师在对文本的情节、走向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知《离骚》的文本结构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概括为作者遭受了一次失败,接着又遭受了一次失败,然后有了希望,看到了胜利的光芒,最后作者自己选择走向失败,这就是《离骚》文本的情节和走向。然后,教师再将文本中所描写的意象进行串联、联想,联系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时代共通性,即《离骚》表现了作者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表现了作者与国家共存亡、共荣辱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追求进步的品质;《离骚》描写作者奋斗过程及其悲惨结局,反映了当时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的政治斗志的尖锐,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

再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程时,教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可以将这首词分成上下两阙,将其内容概括为“立”“看”“问”“忆”四个字,其中每一个字都能描绘出一幅江山画面,都能营造出一个意境,整首词的意境非常广阔宏大。教师根据文本的创作背景,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革命的前途进行了联想,表現出了无产阶级可主沉浮的壮志豪情。教师通过对文学类文本多层次结构的鉴赏,将文学类文本多层次结构的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文学类文本教学资源进行高效利用

文学类文本资源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效地利用文学类文本教学资源。要想利用好文学类文本教学资源,就要做好文学类文本的梯度教学。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进行了“形成层”的讲解,而忽略了其它层次的讲解,使得学生学其文而不知其意。文学类文本的“形成层”、“再现层”和“表现层”是逐级递进的,学生要想充分理解文本,必须做好这三个层次的递进与衔接。

高中文学类文本多层次结构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地利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保持语文教学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挖掘文学类文本资源的价值,高效利用文学类文本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芦红.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新课程(下),2017(07):38.

[2]吴丽莺.高中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性结构与教学探索[J].教学研究,2018(29):19.

[3]赵琪.浅析文本的多层次分析与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课堂[J].人间,2016(29):224-266.

[4]刘洪祥.文学文本解读课堂构建的三重意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3):49-51.

王丽丽,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类文学作品教学资源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文学类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