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晖
虞先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肿瘤学科带头人,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学科临床研究协作学组(CSPAC)组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委员(FACS),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9年9月9日,上海癌症治疗领域再添新力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正式开始运行。新院区毗邻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新院区的落成启用,标志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浦东院区、质子重离子医院三者共同迈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画上了完美句号,为医院建设国家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开启了新的华丽篇章。
正值浦东新院区启用之际,记者有幸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浦东院区执行院长虞先濬教授。金句不斷、犀利幽默、直率磊落、自带气场,虞先濬教授的洒脱帅气别具一格。
追随恩师创业建科
2010年,当时已经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的虞先濬,追随自己的恩师、我国著名胰腺外科专家倪泉兴教授,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始创业,先后创建了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和上海市/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10年前,肿瘤医院在胰腺外科方面是零基础,他们从3位医生、7张病床开始白手起家,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倪泉兴教授,当时已经65岁,按照常规的人生轨迹应该可以功成名就过上颐养天年的生活了,然而他没有选择这种令众人羡慕的生活,而是开启了艰苦的创业征程。
“提起我们的创业,我觉得倪老师比我更不容易,”提及自己的恩师,虞先濬表达出强烈的敬佩之情,“我是跟随倪老师来创业的,当初的选择多少是有些被动和无奈的,但倪老师是在自己退休时不畏艰险主动开始创业的,他才是真正的先行者、奠基人!”之所以会如此选择,主要因为倪泉兴教授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认为胰腺肿瘤应该专科化发展,放在肿瘤医院的学科平台上更合适。
虞先濬把恩师和自己的分工形象地比喻为“选地和栽树”,“倪老师就是选地的人,我就是在他的指引下把树栽上,然后浇水施肥,把小树一点点养大”。在此过程中,虞先濬越来越认同老师的创业初心,成了老师坚定的追随者,以“有担当、攀高峰”为信念,带领学科实现了快速发展。
10年时间,在倪教授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将科室建成为国际一流的胰腺肿瘤医教研中心,目前科室的医生团队已近60人,每年承担上海市约1/3胰腺恶性肿瘤的手术(超过1 000例)以及约15 000例次胰腺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虞先濬个人主导胰腺肿瘤根治术约600例/年,已累计为4 000余例患者实施了高难度胰腺手术。随着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投入使用,他们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胰腺中心,并向着国际一流胰腺研究中心的目标在奋发努力。
转变思路特色发展
学科得以快速发展,转换思路非常重要。当外科学遇到肿瘤学,只有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才能形成学科特色。“传统的外科学,医生关注的重点在于能不能把疾病组织切除掉,能否切得干净、彻底,能否熟练掌握各种手术操作,因此外科强调的是技术,讲究的是精益求精。而肿瘤学强调的是诊断,重点关注对肿瘤性质的确定以及手术风险获益的评估,所以肿瘤学强调的是研究,讲究的是追根溯源。”虞先濬向记者解释。外科出身的他,原本对肿瘤学不是很重视,但随着不断与肿瘤学专家进行交流互动,他渐渐体会到“转换脑筋”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跨界思维——肿瘤理念为引领,外科技术要过硬,“胰腺味道”要品尝。
说起胰腺肿瘤的学科规律,他将其概括为遵循“三个对半开”学科规律,即:临床+科研、外科+内科、开腹+微创,对半开,齐头并进。“胰腺肿瘤外科,前30年是技术定型,看你能不能做;现30年是技术全盛期,看你手术是不是做得好;而今后的30年就必须是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深入理解胰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理念与思维都要创新,最后才能带来整体治疗策略的颠覆。比如胰腺肿瘤的综合治疗,更要重视前期术前系统性新辅助和转化性化疗,内外科结合是胰腺外科发展的必然规律。”
“肿瘤医院在全国最早开展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这些年的实践经验让我们看到以疾病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的重要性,胰腺外科也一直是沿着这个思路在发展进步。”今年,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正式运营,更是在MDT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新的发展理念。走进浦东院区的病房,各楼层索引牌上“综合治疗部”的名字显得特别显眼。“综合治疗部”的名称折射着医院病房功能上的升级与融合,将较为松散的MDT机制固化成医院的实体运行模式。
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毗邻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一块宜人的大草坪将两院紧紧相连。两院联通,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的延伸,而且为学科交叉发展与融合带来无限契机。虞先濬介绍: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浦东新院区不会成为徐汇院区“量”的延伸,而将定位于疑难肿瘤诊治及转化医学高地建设,聚焦“肿瘤精准诊疗”、“粒子放射治疗”、“肿瘤病理诊断”、“新药和新装备研发转化”四大平台建设,共同创建“立足大浦东、服务大战略”的国际先进肿瘤医学中心。
以胰腺癌为例,对于Ⅲ期胰腺癌一般采用“新辅助治疗+手术+辅助治疗”的方案。有了浦东院区和质子重离子医院的深度融合,跨学科的专家强强联手,将依托综合治疗的诊疗模式,重点探索质子重离子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价值和疗效评估,逐步形成更多“上海方案”和“中国标准”。
抢占国内外学术高地
当被问及坚持艰苦创业的动力源泉时,虞先濬毫不犹豫地回答——“情怀”。虞先濬是一位很有“情怀”的医生,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与科室里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有过一个难忘的故事。他深切地爱护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把他们看作是科室最宝贵的财富,他坚信团队的每个人都是宝贝。“既然在这个历史时间点,我们走上了创业的这条道路,就要把它做好,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他常常这样激励周围的同事,同时也把这个信念深深注入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要占领学术高地,拥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很重要,因此很多研究机构都创办了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以此为引领,推动学术交流和进步。但创办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并不容易,虞先濬就想出了“借鸡生蛋”的好辦法。2013年,接受ELSEVIER出版集团邀请,组建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ancer Letters》的中国上海编辑部,负责大中华地区的审稿工作,此举开创了国际主流杂志定址于国内单位的先河。这项工作让科室的医生每年有将近2 000篇稿件的审稿任务,通过这些审稿工作,大大提升了科室的专业能力。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建立中国编辑部,也让中国医生参与国际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在虞先濬看来,中国的医生不少,病人更多,很多医生的诊疗技术非常优秀,甚至有些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可是为什么临床使用的“指南”基本都是外国人制定的?为什么在国际学术讲坛上听不到来自中国的权威声音?“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缺少循证医学证据,我们很多临床数据是分散的、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虽然看起来有很多临床数据,但如果要想把它体系化地进行整理分析,就会发现可使用的数据其实非常少。”
认识到问题往往不难,但想要解决问题却十分不容易。“就是因为不好做,所以才很少有人愿意做,”虞先濬坦言,“但如果不迈出这一步,中国的医生就永远不会在世界有话语权!”如何做?首先,要承认差距,转换思维,不能总抱着固有的思维定式,不能总是强调个人经验;其次,要有一定的理想和信念作为支撑,摒弃一些不好的习惯,敢于给自己“革命”;另外,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和组织系统,有支撑、有监督,这样才能让研究更加深入人心,让研究变成习惯、变得简单。
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发明了“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将术后胰瘘率从15%(国际平均水平)下降至7%,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创新运用刮吸锐性解剖清扫法,不仅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而且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使手术时间缩短近50%;通过血清肿瘤标志物,甄别胰腺癌“手术不获益”亚群,施行术前个体化干预,明显提高了手术有效性;发现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增殖、淋巴转移的特性,改变国际分期,提出“上海复旦版胰腺癌分期系统”,指导临床决策;建立了基于间质比例的胰腺癌化疗方案选择策略,实现个体化化疗。
同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特性规律,代表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撰写了《胰腺癌淋巴转移诊治进展与处理规范》,被业界广泛采纳,指导临床实践。2018年,受中国抗癌协会委托,虞先濬牵头执笔编写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该指南已在全国推广,并在多家海外杂志上进行介绍,让“上海版”胰腺癌诊治指南发出“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