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彩 张正山 黄蔚
摘要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以云课堂平台高职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为例,从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利用云课堂教学平台进行混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师生互评3个方面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云课堂;园林植物保护;混合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1-024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混合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的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线上云课堂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包括动画、微课、案例、试题等)完成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教师则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在线下面对面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完成教学目标[1-2]。云课堂平台功能包括班级创建及学生管理、教学资源推送、教学活动开展;操作简便,可在电脑登录,也可下载APP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登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将“线上”的网络学习与“线下”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混合性、自主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主要特征,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职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针对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和园林植物生产经营4个岗位群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为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根据岗位需求对园林植物保护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运用云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依据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特征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习自主性,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1]。本课程主要从以下3个部分来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
1 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库
1.1 教学内容选取实用化、本土化
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学的目的。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鉴定能力、综合防治方案拟定能力、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能力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本地园林的生态特点,从应用型知识入手进行合理地取舍和调整[2]。例如,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病虫害种类、危害情况、发生规律也不尽相同。为此,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删减,删除当地未栽培的园林植物上的病虫害种类及生产上不常见的病虫害种类,补充近几年本地区园林植物上发生严重的一些病虫害种类。教学重点放在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等实际问题上[3],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地方性,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
1.2 丰富教学资源库
为了方便云课堂的使用及有效实行混合式教学,对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在保证课程内容设置与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吻合的基础上,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调查预测、农药应用技术、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识别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制定4个学习模块(含16个学习项目,42个学习任务)。以知识点为中心,制作微课、动画、PPT、图片库及视频等学习资源,将其上传至云平台,配以知识点的测试题和讨论题,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终实现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以其中第一个项目昆虫基础知识中昆虫外部形态构造特征知识点为例进行碎片化处理,具体见表1。
在进行知识点碎片化处理时,可根据每个知识点的特点选择素材类型,并非每个知识点都要求有视频、动画,过度追求教学资源素材形式的多样化浪费时间;应力求知识点的实用、够用,着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来精选素材类型,方便学生直观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利用云课堂教学平台进行混合教学设计
2.1 課前准备阶段
2.1.1 教师备课。教师将制作完成的碎片化知识点上传至云课堂PC端,然后根据需要建课程、建班级、建课堂,在课堂内进行教学精细化设计和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2.1.2 学生预习。学生通过自己手机上已下载的云课堂APP进入课堂线上学习,根据要求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单上的内容,完成资料查找,通过答疑区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疑难问题的交流,教师通过云平台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更好的实现。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可增强学习者持续学习的积极性。
2.2 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
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借助云课堂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分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习任务导入(课前学生线上预习,以获取信息、明确学习任务);第二阶段为教学探索(教师学生线上、线下共同学习重难点,讨论解决难点问题,总结实践应用);第三阶段在线测试或模仿实操;第四阶段课后巩固学习(根据线上线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在每个阶段教师、学生都可以线上进行互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昆虫口器知识点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第一阶段学习任务导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云课堂上的课件,在课前讨论区分布第一个问题:“咀嚼式口器与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有何不同?”并要求在校园内找些自己认为是害虫危害的叶片带到课堂;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收集学生带来的虫害叶片标本,提出子问题“为什么判断这张叶片是害虫取食为害的?”——引入本节知识点“昆虫的口器”即昆虫取食的器官。
第二阶段为教学探索。第一是进行教师讲解重点难点理论。教师结合云课堂上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及动画进一步讲解重点难点:口器的构造、类型及其与防治的关系。引导学生直观看到口器构造,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害虫为害留下的症状,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即区别咀嚼式与刺吸式口器害虫留下的为害状。第二是发布任务,进行讨论。课堂中发布第二个讨论问题:判断哪些是虫害叶片、哪些不是、哪些是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的、哪些是刺吸式口器昆虫为害?采用分小组观察虫害叶片标本并按口器为害类型把标本进行归类。第三是案例分析。每组学生回答出标本是什么口器的害虫为害及判断依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昆虫口器构造、类型及其为害后留下的症状,再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结合实践应用列举,帮助学生掌握可根据害虫留下的为害状来判断昆虫口器类型,来指导防治用药。经过这一阶段,学习者可以在线下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第三阶段为在线测试或模仿实操课中通过云课堂发布的知识点测试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云课堂自动评分,实时分析测试结果,教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重点分析。
第四阶段课后巩固学习。利用云课堂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采集不同口器昆虫的图片及校园内不同口器害虫为害状的图片进行分类制成PPT,同时推送一些关于园林植物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害虫为害状及防治措施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持续学习动力。
3 课堂教学过程师生互评
混合式教学设计中,评价是双向互通的,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之间、教师之间,这种评价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4]。云课堂下,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和教师均可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教师可对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讨论、提问、作业等的参与度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作为平时成绩,最后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按照5∶5的比例形成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学生也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进行评价。
4 结语
在云课堂下进行高职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延伸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难题,真正实现了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要求差异化和学习评价多元化,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效率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但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应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注重对学生的策略研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于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人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更好的实现,学习更加高效。
5 参考文献
[1] 曾晓楠,聂乾忠,雷冬阳.《园林植物保護》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5):46-47.
[2] 施翠娥,谢影,汪承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7):159-162.
[3] 成泽艳,张艳君,史洪中,等.改革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5):131-132.
[4] 王红娟,荀珂,“互联网+”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暨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2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