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寓言广义隐喻态度资源评价对比研究

2019-12-25 01:17黄东花周引
西部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寓言庄子

黄东花 周引

摘要:本论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寓言文本的广义隐喻手段在态度评价资源的配置上存在异同:1.情感范畴资源比例最低,判断范畴资源比例居中,鉴赏范畴资源比例最高;2.在情感范畴资源中,消极情感比例远远高于积极情感比例;3.具体资源配置上,庄寓的积极判断和消极判断以及积极鉴赏和消极鉴赏比例相差不多,而伊索寓言的这两个态度维度比例则相距甚远。

关键词:广义隐喻;态度资源;《庄子》寓言;伊索寓言

中图分类号:I106.7-03ACN61-1487-(2019)16-0139-03一、引言

众所周知,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格,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它存在于话语的各个层面;而任何话语都含有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其价值评判不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别。基于隐喻内在的评价功能,本论文尝试以评价理论为框架依据,以《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为文本,探讨两者的广义隐喻现象的态度资源配置差异,并试图给予深层次的解读,以期为《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验证评价理论在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性和操作性。

二、广义隐喻和态度评价系统

(一)广义隐喻

隐喻,又称隐比,将用于某一事物或概念的特征用来代替另一事物或概念,以隐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合或类似关系。隐喻从结构上划分,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两种。显性隐喻包含明喻,隐性隐喻则比较复杂,如从现代隐喻学角度考虑,隐性隐喻不仅包含传统的暗喻、借喻,而且包括拟人、象征、类比、寓言等扩大化了的隐喻现象。本文的隐喻正是包含了上述修辞格的、广义上的隐喻。

(二)态度评价系统

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核心,可进一步划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类,分别隶属感情、伦理和美学领域。情感子系统是整個态度系统的中心,由它导出评判子系统和鉴赏子系统。具体而言,情感子系统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的感情反应,并从情感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情感子系统又可整合为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和安全/不安全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又可不同程度的细化。判断子系统根据伦理道德评判标准对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举止做出评价,分社会尊重和社会约束两部分。社会尊重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行为规范、做事才干和坚忍不拔。社会约束则与是否真实可靠、行为是否正当有关。鉴赏子系统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美学品格的欣赏,当人被视为实体而不是某种行为的参加者时,也可以对其进行鉴赏。鉴赏子系统可细分为反应、构成与价值三个维度。态度系统的以上三个子系统均有积极消极之分,也有肯定否定之别。

(三)广义隐喻的评价功能

广义隐喻不仅存在于字、词、句层面,而且对语篇整体意义的构筑至关重要。评价又是任何语篇意义的核心,分析语篇的人际意义都必须考虑评价。由此可见,评价意义和隐喻一样渗透在语篇的各组成部分,两者关联密切。换言之,隐喻可以表达语篇说写者的态度、立场、观点,其评价意义兼具积极、消极之分,隐性、显性之别。试举例如下:

很久以前,鸢曾经拥有一副与众不同的嗓音,听上去高亢而尖锐。有一天,鸢听到一匹马的嘶鸣悠扬悦耳,好听极了[鉴赏:+反应],就想模仿。但不管鸢多么努力,它都无法学到[判断:社会尊重:-才干]和马鸣一样的声音,反而自己原本的声音也消失殆尽了[判断:社会约束:-正当]。

嫉妒的人常常因羡慕他们不具备的品质而失去了自己的品质[判断:社会约束:-正当]/[鉴赏:-反应]。

上例摘自伊索寓言中一则题为“学马叫的鸢”的寓言。该寓言讲述的是一只曾经拥有一副与众不同嗓音的鸢,因为觉得马嘶声动听而刻意学马叫,结果非但没能学得马的叫声,连自己原有的声音都变了的故事。在该寓言中,作者以拟人隐喻手法,将人的情感、性格特征等投射到非人的动物(鸢)身上,使鸢具有了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副词beautifully,复合动词couldn't attain,动宾结构lost his own,都不同程度沾染上人的观点、态度和看法。这种评价不只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亦体现在语篇层面。因为寓言故事整体是一个喻体,尤其故事结尾的寓意更能彰显寓言的明喻性质——一种隐藏的隐喻。在上面这个寓言中,作者告诫人们“邯郸学步,盲目效颦,以至遗失自我”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合适的,因而他的反应是负面的,呈现给读者的也是显性、消极的评价。

三、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的隐喻评价资源配置

(一)研究方法、工具

论文作者参考了韩笑伟(2008)的做法,用标注工具Annotool分别对198则庄子寓言和338则伊索寓言文本语料进行了赋码,然后运用检索工具Antconc3.2.2及word2007的查找功能对两种语料的态度评价资源配置情况做了细致统计,意在考察广义隐喻在中英寓言中出现频率的差异,并试图对其动因给予分析。

(二)研究结果

庄子寓言的各类态度资源总量598个,平均12.98个/千字资源;伊索寓言437个,平均11.58个/千字评价资源,由此说明两个寓言文本语料在评价资源占有量上相差不大。进一步观察两个表格,我们发现两个寓言文本在评价资源配置上呈现类似现象:1)鉴赏范畴资源的比例最高,判断范畴资源比例居中,情感范畴资源比例最低。2)在情感范畴资源上,消极情感比例远远高于积极情感比例,分别是81.4%(57/70)和85.8%(97/113)。

尽管庄寓和伊索寓言的态度范畴资源的比例高低类似,然而两个寓言文本在具体的资源配置上还是存在些许不同。首先庄寓和伊索寓言在判断和鉴赏范畴资源方面体现出较大差异。庄寓的积极判断资源比例(51.3%)接近消极判断资源比例(48.7%);积极鉴赏资源比例(58.1%)比消极鉴赏资源比例(41.9%)高16.2%。相形之下,伊索寓言的积极判断资源比例和消极判断资源比例,积极鉴赏资源比重和消极鉴赏资源比重相距甚大。前者的积极判断资源比20%,消极判断资源比80%,两者相差60%;后者的积极鉴赏资源比15.8%,消极鉴赏资源比84.2%,相差68.4%。其次,判断资源范畴的五个维度中,庄寓的“做事才干”维度比例低伊索寓言同等维度的12.6%,而“坚忍不拔”维度比例较高,两者相差将近10%。再次,鉴赏资源范畴的三个维度中,庄寓的积极反应维度比和消极反应维度比只相差17.8个百分比,而伊索寓言在相同维度上的比例差高达84.7%,基本上消极反应资源占主导。除此外,庄寓的价值维度比例虽然不高,但相比伊索寓言的价值维度比例,明显高出许多。

四、庄寓和伊索寓言评价资源配置异同的动因剖析

(一)文本內语境——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和主要内容

伊索寓言的多数故事以动植物为主人公,拟人、比喻等广义隐喻手段的大量引用,赋予了故事中动植物以人的思想、性格和特性,反映了作者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隐射、暗喻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实的意图。作者本身是奴隶,知道很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当他将那些短小精炼,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同时又具有训诫意味的动物故事,以一种村夫野老式的幽默和笑话方式讲给同样身为奴隶和底层平民听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伊索寓言是对古希腊流传的讽喻故事的集结,作品中不时闪现作者对当时社会人们行为的消极评判以及对社会事物、现象的消极鉴赏,我们的研究数据证实了这一点:显隐性消极判断数量112例,占整个判断资源总量(140例)的80%;各类显隐性消极鉴赏资源155例,占所有鉴赏资源总量(184例)的84.2%。

相对伊索寓言的市井平民化,庄子寓言经过庄子学派学者的共同创作而成为了哲理性寓言,用来宣扬庄子的“任自然、齐生死、绝圣弃智、避世养生”等一系列哲学政治主张,庄寓从本质上是隶属于衣冠楚楚的知识阶层的,隶属于士文化范畴。它代表的是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上破了产,政治上被压迫的那些人,他们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政治措施极度不满,因而在宣扬其道家哲学思想和主张的同时,对当政者进行了猛烈批评、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我们的研究数据也正面支持了这一点,如判断资源的五个维度中就有三个维度——“行为规范”,“做事才干”和“行为正当”的消极评价数量多于积极评价,无疑与作者对当权者的统治行为及旧观念的揭露和批判有着某种关联。

虽然庄寓中隐含作者对黑暗腐朽社会现象的愤懑情绪,然而庄寓与伊索寓言“借托故事告诫、劝谏世人惩恶向善”的终极目的不同,其创作目的更多是借人、物、事塑造的生动、特定形象行宣扬道学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之便,而该派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范畴是“道”,我们的语料中就有不少表现“道”的寓言,这些寓言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体现了“道”的特点和品格。如《德充符》篇里那些相貌丑陋,体态残怪,然而道德充盈的残状者没有人为的雕琢和刻画,反映出自然美,他们是道法自然的体现。又如《达生》篇的“佝偻承蜩”、“津人操舟”、“呆若木鸡”、“游水好手”、“梓庆为鐻”等寓言故事赞叹了农人、船夫、工匠等人的高超技艺,体现了作者合乎自然的艺术创作。当然,作者在对“道”进行积极鉴赏、对道法自然行为积极评价的同时,亦开展了对违反“道”及其行为的批评和抨击,这主要体现在《庄子》外篇“骈拇”、“马蹄”、“胠篋”等寓言故事中。由此可知,庄文中对“道”的积极鉴赏和“道”行的积极判断与对仁义、礼乐的消极鉴赏及相应行为的消极判断并存,两者的比例接近,这点得到了我们研究语料的支持:其中积极判断资源96例,占总判断资源数量(187例)的51.3%,消极判断资源数91例,占48.7%;而在鉴赏资源总量中,积极的鉴赏资源占58.1%,消极的鉴赏资源比例相对较低,但也占到了41.9%。

(二)文本外语境——时代背景

庄寓和伊索寓言虽然在资源配置上不乏共同之处,然而作为文化产物,中西寓言必然带有各自文化的烙印,呈现出各自民族文化特色,首先体现的便是其时代背景。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古希腊奴隶制社会,作者是一名奴隶,长期生活在底层,因而寓言故事多反映的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如故事中既有对人性贪婪自私的揭露与憎恨,也有对贪得无厌奴隶主的愤懑和不满,还有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及对懦弱、懒惰的讽刺等,虽然故事中亦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赞美,但消极情感在伊索寓言中的比例似乎高于积极情感。与伊索寓言近时代的庄寓,其作者与伊索寓言的作者不同,他是没落贵族后裔,一生主要在社会下层活动,生活贫困,加之所处时代社会动荡,充满危险,为此作者有很深的厌世情绪。作者的这种对人生悲哀的无限感叹及对社会的深深失望等消极悲观情绪渗透在作品的诸多寓言故事中,如《山木》《人间世》等篇章,表面是作者讲述人们如何在乱世保生,全命,实则夹杂作者悲伤、嘲讽、冷漠等消极情感。

庄寓和伊索寓言同中有异的创作背景或时代背景一方面说明两个寓言文本居高的消极情感资源比例,另一方面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态度资源的另外两个维度——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的差异。虽然创作背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两个维度资源的差异,但寓言的创作目的、内容及寓言对象等文本内语境因素可以更好地诠释这个问题。

五、结语

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是世界文学宝藏的两朵奇葩,在中外寓言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伊索寓言以其故事短小、语言简练,寓意浅显著称,《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其寓言饱含作者的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寓意深远绵长,语言优美,结构复杂,虽两者相差较大,但作为同一文学语类,具有相同目的和组成成分,同时两者内含的广义隐喻手段都无不为比较提供了前提。本论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寓言文本的广义隐喻手段在态度评价资源的配置上存在异同:1)情感范畴资源比例最低,判断范畴资源比例居中,鉴赏范畴资源的比例最高。2)在情感范畴资源中,消极情感比例远远高于积极情感比例。3)具体资源配置上,庄寓的积极判断和消极判断,以及积极鉴赏和消极鉴赏比例相差不多,而伊索寓言的这两个态度维度比例则相距甚远。而这与两个寓言文本创作背景的相似导致两者消极情感资源比例居高,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及主要内容的差异却使两者的判断和鉴赏资源配置略显不同有着某种关联。虽然本研究的语料丰富,研究结果亦较可信,但本论文只对比研究了中西两个寓言文本的修辞评价功能的态度意义,并未涉及评价功能的介入意义和极差意义,对此,作者将另文探讨。

参考文献:

[1]查振华,朱全国.寓言的形成及其意义理解[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建安.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的寓意构筑差异及言语功用[J].管子学刊,2008(3).

[4]白本松.先秦寓言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寓言庄子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