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利, 赵新莉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 产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分娩体位对产妇分娩进程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产科主要采用传统平卧位分娩,优势在于充分暴露会阴,便于进行各项产科检查和接生[1]。张秋萍等[2-3]报道指出,传统体位分娩限制了骨盆活动,造成骨盆出口变窄,增加胎先露下降阻力,易导致活跃期停滞或胎头下降停滞,而被迫中转剖宫产,对分娩结局造成不良影响。孕妇妊娠期间易出现盆底韧带松弛的生理现象,产程时间延长和分娩损伤均会影响产后盆底功能,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盆底组织损伤[4]。目前,关于分娩体位对产妇盆底功能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两种不同分娩体位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和产后6周盆底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6月本院妇产科待产分娩的9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胎、头位、足月妊娠产妇;胎心监护和产妇骨盆测量正常,具备阴道分娩适应证;年龄20~35岁,精神意识正常,具备较好沟通交流能力,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早产、过期妊娠或多胎妊娠;经产妇或有阴道分娩禁忌证;选择无痛分娩产妇者;有严重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肢体活动受限者;依从性较差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90例纳入产妇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年龄21~34岁,平均(27.52±3.70)岁;孕周37~42周,平均(39.57±2.23)周;身高155.58~173.28 cm, 平均(161.54±3.27) cm; 体质量58.40~73.50 kg, 平均(65.48±5.42) kg。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27.49±3.72)岁;孕周37~42周,平均(39.56±2.30)周;身高156.08~171.78 cm, 平均(161.53±3.25) cm; 体质量58.51~72.74 kg, 平均(65.47±5.46) kg。2组初产妇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产妇均按照产程标准实施一对一分娩护理,完善产前各项检查,根据产程变化指导产妇进行呼吸运动,同时给予心理鼓励和健康知识教育等。对照组产妇由家属陪伴进入待产室后取传统平卧位,待宫口全开后上产床,取膀胱结石位暴露会阴,由助产士指导产妇用力,直至分娩结束。观察组产妇在待产室内根据个人喜好和舒适度,借助分娩球或分娩凳等工具,选择坐位、半蹲位、蹲位、侧卧位等自由活动姿势,活动期间由家属陪伴,助产士鼓励和指导产妇多选择自由体位活动,注意安全保护措施和加强胎心监测。宫口全开后上产床,产妇选择侧卧位、半坐位或蹲位等自由体位生产,根据体力和舒适度情况酌情变换体位,直至胎儿娩出,娩出后新生儿护理均相同。
观察2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会阴无损伤率和新生儿娩出1 min 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用一次计血量垫测量,会阴完整表示会阴无侧切或Ⅰ、Ⅱ度裂伤。Apgar评分总分10分,得分>4~<7分考虑轻度窒息, ≤4分考虑重度窒息。2组产后均随访6周,随访期末门诊行盆底肌力检测,包括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收缩持续时间、Ⅰ类和Ⅱ类纤维强度等,其中收缩持续时间为阴道收缩维持在40%阴道最大收缩压(VSPmax)的持续时间,Ⅰ类纤维强度为维持40% VSPmax时阴道持续收缩的强度, Ⅱ类纤维强度为阴道快速收缩时的最大收缩强度,均由同组专业人员指导产妇进行检测,详细记录检测结果。
2组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中转剖宫产者,对照组4例因活跃期停滞或胎头下降停滞中转剖宫产, 2例因胎儿窘迫中转剖宫产。2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会阴无损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组产后6周均来本院完成盆底肌力检测,观察组VRP、VSP、收缩持续时间、Ⅰ类纤维强度、Ⅱ类纤维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初产妇分娩结局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测比较
VRP: 阴道静息压; VSP: 阴道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自由体位分娩是产科人性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分娩过程中产妇根据个人喜好和舒适度自由变化体位,与传统体位分娩比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产程产妇通过走动等姿势能借助重力作用促进胎头下降至骨盆,且胎头下降过程的重力作用能均匀作用在宫颈上,促进宫缩更加规律性和频率增加,缩短第一产程时间[5]; 第二产程期间,产妇选择自由体位不仅能分散产妇疼痛注意力,提高分娩时舒适度,而且体位调整能使产轴与胎儿纵轴保持一致,明显减轻产道阻力,避免胎头下降滞缓或停滞,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有利于胎儿成功娩出,降低中转剖宫产率[6]; 自由舒适体位能改善分娩时盆底会阴组织的受压状态,减少充血水肿发生,减轻会阴肌肉肌神经组织损伤,降低会阴侧切和裂伤发生率[7]。
本研究观察组无中转剖宫产者,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第一、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会阴无损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8]相吻合,也较好印证上述观点。本研究显示2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并无显著差异,但已有报道[9]指出,自由体位分娩有利于胎儿以最佳角度入盆,降低骨盆倾斜度和改善子宫-胎盘血流,能确保胎儿氧供和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
孕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下降的原因主要: ① 妊娠期间随孕周增加,盆底肌肉、组织和神经承受负荷也随之增加,加上孕期激素变化,造成盆底韧带胶原蛋白溶解增加,韧带逐渐松弛[10]; ② 产程时间延长,增加胎先露对盆底肌肉和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甚至造成不可逆盆底损伤,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风险[11]。有研究[12-13]指出,产程时间延长不仅造成产妇产力下降,不利于新生儿娩出,增加母婴并发症,而且也是产后PFD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采取必要措施缩短产程和保护盆底功能尤为重要。本研究2组产后6周盆底肌力检查显示,观察组VRP、VSP、收缩持续时间、Ⅰ类纤维强度和Ⅱ类纤维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与夏华安等[14]研究结论相似,提示自由体位分娩能较好保护盆底功能。原因可能为自由体位分娩能增加骨盆、盆底组织对胎显露的可扩张性,降低会阴侧切和裂伤发生率,有效保护盆底肌肉和神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