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贤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江西 上栗, 337009)
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病症,患者受肝功能下降、腹水及反复性出血等因素影响,医院感染总体风险明显增加[1]。研究[2]指出,肝硬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能达到21.0%, 当合并消化道出血时,其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会大幅增加。目前,比较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主要有泌尿系感染、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等[3]。本研究选取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给予抗菌药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月6月—2019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纳入标准: ① 均符合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4]; ② 在出血前2周内,无抗菌用药经历; ③ 入院前,无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排除标准: ① 入院前已有抗菌药使用经历; ② 存在意识障碍、严重昏迷者。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58.7±3.9)岁; 病程5~15年,平均(8.4±1.1)年; 肝硬化类型: 肝炎性13例,乙醇性10例,血吸虫性7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5岁,平均(58.5±3.7)岁; 病程5~14年,平均(8.2±1.0)年; 肝硬化类型: 肝炎性12例,乙醇性9例,血吸虫性9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治疗,如输液、止血、输血及保肝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治疗,采用头孢他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75)治疗,静滴, 2次/d, 直至出血停止。在院期间,对2组患者开展详细体检,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检查,记录各项生命体征。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静脉血一氧化氮含量,死亡情况,住院时间及再出血情况。比较2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0%, 对照组为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3例,共检出5株病原菌,其中3株革兰氏阴性菌, 2株革兰氏阳性菌, 1株真菌; 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10例,共检出11株病原菌,其中7株革兰氏阴性菌, 3株革兰氏阳性菌, 1株真菌。2组菌群分布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且多为大肠埃希菌。治疗前, 2组一氧化氮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24 h后,观察组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5.3±3.0) d, 对照组为(20.3±4.2)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3例(10.0%), 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再出血7例(23.3%), 死亡1例。2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表2 2组一氧化氮含量对比 μmol/L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肝硬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慢性肝病,通常情况下,由1种或者多种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肝脏呈现为纤维性、弥漫性或者进行性病变。究其原因为: ① 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循环存在明显阻塞,有着较紊乱的血管结构,门静脉压会出现异常升高,肠道内出现淤血,为细菌经肠壁迁移而到达血液提供基础[5]。② 处于肠道中的菌群出现上移情况,当进入到门脉后,可不经肝脏的吞噬与过滤作用,便能够进到体循环系统当中,引发腹膜炎或形成严重的菌血症。③ 由于患者反复性出血,造成机体中的免疫因子大量丢失,降低了免疫系统功能[6]。④ 当肝硬化伴不同程度消化道出血后,肠道内pH值便会出现相应变化,原有的微生态平衡便会遭受破坏,促使肠道细菌大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出现失调或者异常移位,最终引发医院感染。⑤ 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腹水等因素影响,机体免疫能力大幅下降,最终引发医院感染[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头孢他啶是第3代头孢菌素(半合成),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8]。此外,针对β-内酰胺酶而言,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能够较好地预防医院感染。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治疗24 h后一氧化氮含量低于对照组[9-10]。使用头孢他啶可降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在预防再次出血方面,头孢他啶对医院感染具有高效的预防作用,并且还能消除再出血的各种诱发因素,降低外周血一氧化氮含量,减轻血管扩张度,预防再出血。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实施预防性抗菌治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加速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