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不同时期康复的疗效比较

2019-12-25 06:41董继革刘金龙罗丽华孔得宇钟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年12期
关键词:距骨肌群踝关节

董继革,刘金龙,罗丽华,孔得宇,钟琦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治疗中心,北京市 100102;2.固安县中医院医务处,河北廊坊市 065500

运动损伤中,踝关节扭伤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据报道,美国每天发生踝关节扭伤数量高达23 000例[1],且复发率较高。有研究报道[2],踝关节扭伤复发率为56%~74%。踝关节损伤以足部骨折较为常见[3],距腓前韧带损伤又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为常见的韧带损伤之一。一旦损伤保守休养后,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对58例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在不同时期进行康复治疗,探讨最佳治疗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本院收治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58 例,其中男性28 例(左足16 例,右足12例),女性30 例(左足19 例,右足11 例);年龄12~65岁,平均(29.5±4.28)岁。

诊断标准:MRI提示距腓前韧带损伤,伴或不伴跟腓韧带损伤。

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且发病到入组期间没有经过系统康复治疗;②无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病情稳定、意识清楚,并可配合治疗;③无可能影响下肢运动的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疾病;④自愿参加并填写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踝关节骨折或手术史;②伴有足踝畸形或踝关节骨软骨损伤;③全身系统性疾病;④伴有患肢神经肌肉损伤。

根据损伤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将入组患者分为6 周组(n=29)和12 周组(n=29)。两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本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No.WJEC-KT-2017-016-P002)。

表1 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

1.2 方法

1.2.1 距腓前韧带损伤处理方法

避免患处承重,减轻整体承重,控制下肢活动。在踝关节运动创伤发生后,第一时间将下肢平放,对患处及时进行冷敷,一般采用冷水或冰袋作为冷敷的工具[4]。并用绷带顺着外翻或内翻的方向对患处进行加压包扎。

1.2.2 康复治疗

两组分别于发病6 周和12 周开始接受由本院康复治疗中心提供的康复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核心肌力训练。

1.2.2.1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认知度,增强治疗积极性,改善术后的心理状态[5]。

1.2.2.2 踝关节的功能训练

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低阻力训练[6],特别是股四头肌的训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按摩、推拿以及自主肌肉收缩训练等。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适当安排肌肉训练的时间和次数[7]。

进行主动、被动和辅助运动对下肢进行活动度训练,包括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伸、内外摆动等。训练时动作不宜过大或太强烈,以伴随轻微疼痛感最佳[8]。被动运动活动度可比主动运动适当加大,但要避免引起患处剧烈疼痛,对踝关节造成二次创伤[9]。训练时医护人员要经常询问其感受,及时了解患者的疲劳程度,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课程。

核心肌群和下肢力量训练:核心激活后的稳定性训练,下肢肌力的耐力训练[10]。

协调性训练:通过借助外力或训练器械对患者进行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训练。

以上训练每次30 min,每天2次。

1.2.2.3 核心肌群训练

核心肌群训练分针对性的核心肌群训练和复合性的核心肌群训练,两者对目标核心肌群都有着明显的训练效果,能够加强核心肌群的稳定性。一般针对3~4 组核心肌肉进行训练即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11]。复合性核心肌群训练操作难度较大,但比针对性核心肌群训练效果更好。

1.3 疗效评价

于康复前,康复后2周、4周和8周进行疼痛及踝关节评分。

1.3.1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 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用于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疼痛情况。

1.3.2 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

用于评定踝关节功能,分别对疼痛、行走能力、步态、局小腿关节活动度、踝稳定性、关节对线进行评价。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75~89为良,50~74为一般,小于50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行非参数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VAS评分

康复前,两组VA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2 周、4 周和8 周后,两组VAS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6 周组VAS 评分低 于12 周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AOFAS踝-后足评分

康复前,两组AOFA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2 周、4 周和8 周后两组AOFAS 评分均显著升高(P<0.001),6周组康复4周和8周后AOFAS评分均高于12周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康复前后AOFAS评分比较

3 讨论

距腓前韧带的大体形态呈两端较宽、中段稍窄的扁平四边体状,这种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距骨、腓骨附着处相对较宽,纤维分散呈扇形附着于骨面,使附着区面积增加,附着更加牢固。当踝关节处于中立位时,距腓前韧带的走行方向与腓骨的纵轴线接近垂直,有效限制距骨的前移;与水平面约呈25°角,以对抗足内翻。韧带远端包绕并止于距骨外侧关节面的前外角,并与韧带中段明显形成转角(140±8)°,紧贴距骨骨面。当踝关节发生内翻及距骨前移时,此种结构可有效分散所受的张力,减少距骨附着区撕裂或断裂的可能。韧带的腓骨附着区比距骨附着区更容易撕裂[12]。

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主要包括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据Ferran 等[13]统计,所有外踝扭伤患者中,均存在距腓前韧带损伤,跟腓韧带损伤率约50%~75%,距腓后韧带损伤率<10%。根据踝关节扭伤程度将韧带损伤分为三度:Ⅰ度为韧带拉伤但连续性存在,无明显的断裂;Ⅱ度为韧带不完全断裂;Ⅲ度为韧带完全断裂。距腓前韧带在负重和行走稳定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损伤未恢复其应有的活动度,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生理功能。

保守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踝关节的制动和药物治疗,促进韧带损伤的愈合。在距腓前韧带损伤后,冷敷能够有效缓解局部毛细血管和淋巴渗出,减缓肿胀情况[14]。在发生创伤后24 h 内,主要以消炎、消肿为主。前期对患处进行消炎和消肿是后期治疗的基础,血肿消散的时间越快,康复治疗的周期也就越短,后期治疗越简单,治疗效果越理想。冷敷在康复中的应用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冷敷在康复护理中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已经成为该类患者治疗方法之一[15]。临床中此类保守治疗的患者,韧带损伤通常需要4~6 周的恢复时间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12周才可以正常康复训练。所以,本次研究中我们分别选择6周和12周开始介入康复治疗。

因制动引起关节粘连、下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是踝关节功能康复的难点。临床中,12周后介入康复的患者多粘连严重,关节活动受限明显,双下肢肌力及肌围度差明显,康复难度更大,所需时间更长。粘连愈重,关节活动时疼痛愈强烈,患者多因畏惧疼痛而达不到康复训练效果,因此早期适当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

为了保证患者顺利康复治疗,本研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增强患者治疗积极性。

人体在距腓前韧带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踝关节功能不稳定,反复出现失去重心和稳定性的感觉,造成人体平衡功能不稳定。在距腓前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中,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有误,都容易导致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且人体感觉系统一旦失衡,则会进一步产生各种连锁机体反应,使踝关节创伤恶化或遭受二次创伤的可能增加。因此,在距腓前韧带损伤发生后,除了进行以上处理治疗以外,还应当对后期的康复给予足够重视。

后期康复治疗要系统规划,以解决关节不稳定。结合常见的踝关节运动创伤案例,理想的康复治疗周期通常在6~12个月为宜。在这段时期,大多数患者不能正常行走,有明显的局部疼痛、身体无力,可通过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地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16]。

距腓前韧带损伤的原因之一是踝关节肌力不足,导致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不够,损伤发生后容易造成踝关节活动障碍[17]。所以,本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距腓前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

本研究对比不同时期开始康复的两组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的疗效,发现与损伤后12周开始康复治疗相比,6 周开始康复的患者由于血肿消散快,关节活动受限不严重,肌肉力量损失不多,临床康复难度较低,且患者痛苦较少,可以极大加快功能恢复进程,缩短病程。

因此,距腓前韧带损伤保守治疗后应早期介入康复训练,治疗师应通过康复宣教及一对一指导,督促患者保质保量完成训练计划,促进跟腱、趾屈伸肌腱及足内肌舒适,加速距腓前韧带损伤愈合,维持加强核心肌群及下肢力量,尽快改善踝关节功能,确保其尽早恢复[18]。

猜你喜欢
距骨肌群踝关节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距骨全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髌股关节面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Ⅲ~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