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襄阳市第二十一中学,湖北襄阳 441000)
在当今信息教育化时代,学校教研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常规到网络,从虚拟又回实体,互为依存。随着校园文化重心下移,构建新时期教研文化已势在必行。新时期教研组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从广义的角度看,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生活方式、精神等多中因素[1],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在信息化背景下,云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研究中逐步固化为 “云文化”,可分为云平台、云公约、云教研、云观念等文化层次。构建新时期教研组“云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物质文化,是指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标志是“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2]。当然,搭建云平台还包括其他的环境资源。如广播、电视、手机移动终端资源等。
(1)处理技术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处理技术,可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信号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使其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3]。
(2)处理方式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够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而形成的教学资源。
(3)信息传输网络化,进行数字网络化传输,可以实现远程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域的任何一台上网计算机终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教学资源系列化,构建数字化系列化资源,可由资源管理人员或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系统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很方便地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系列的教学信息。
(5)资源建设可操作化,建设可操作化的资源,允许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其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上传到数字化资源库中。
各级教育云平台实现“五化”,就为教研组的云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制定云公约,并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是当前信息化教研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可阻挡地走进了学生课堂之中。计算机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已经开始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由于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病毒木马携带攻击,不安全的因素对我们工作、健康和思想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所以,互联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需要制定云公约,并形成制度文化体系。
如做到“五要”。
(1)要善于网上学习,杜绝浏览不良信息。
(2)要诚实友好交流,杜绝侮辱欺诈他人。
(3)要维护网络安全,杜绝破坏网络秩序。
(4)要有益身心健康,杜绝沉溺虚拟时空。
(5)要维护网络道德,杜绝网络脏口恶习。
(1)实时参与在线话题讨论活动,随时评论,发布个人观点。
(2)学习心得:网络培训研讨后每月底上交一篇学习心得。
(3)咨询案例:每学期至少完成1篇的上传任务。
(4)个人博客或随笔:每周至少撰写2篇工作博文。
例如:
(1)提前三天在平台发布活动主题帖,如动有变动也要及时在主题帖下发布公告。
(2)每周公布两次教研组成员参与网络教研的活动情况,一次按发帖数量排序,一次展示遴选的亮点。
(3)每半月集中开展一次网络教研活动的内容自荐及互评。
(4)每月开展一次专题性网络课题研究汇报活动,提前一周通知到所有成员,做好收集资料、整理要点等准备工作,以便能及时对研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制定网络公约,形成文明上网共识,养成网络教研的良好习惯,可为云教研行为保驾护航。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习惯行为定式,一定的行为文化是一定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观念文化在人们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反映。云教研文化包括“学文化、教文化、研文化、组文化”等教研活动文化。
“学到老,活到老”。学习逐渐变为生活的一种需要。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便利的学习条件必然成为学习型校园的催化剂。
(1)共筑终身学习的愿景。打造学习型教研组,形成共同远景成为信息教育化的与时俱进的“新”教师。
(2)构建开放学习的系统。通过各级云平台构建双向信息互动系统,让教研组的每个组员学有所得,不仅提升专业水平,而且在相互砥砺中,养成自觉反思、合作互谅、探究索因的行动习惯。
(3)营造在线学习的氛围。在线学习,打破时空界限,一人发起,多人参与,让每个人的学习灵感时时处处迸发在交流的氛围之中,学习在线,生命不止。
(4)实行自评学习的机制。利用网络进行学习需要坚持,对学习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具体实践也需要探索。通过自评,可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教文化是一种活动的文化,通过多媒体传递信息显得快捷高效。教学文化是一种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是教学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
(1)课件设计的艺术性。通PPT等将指教学过程中技能技巧的运用恰到好处,体现着一种艺术效果。
(2)课堂开放的生成性,通过开放的网络提取瞬间的思维火花,从而达成知识间的融合与新知的生成。
(3)网络反馈的时效性,借助平台布置网上作业,自动批改,快捷便利。
(4)翻转课堂的创造性,借助微课视频和导学单达到课堂教学与作业交流的“一对一”教学效果。。
通过云平台、QQ群、网络教研工作室可开展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网上晒课等多种研修形式,并逐步形成颇富特色的网络研文化。
(1)多元文化。在形式上由集中到分散,在内容上从单一到多样。人人即可是网络教研的参与者,也可是网络教研的发起者,多元的教研文化有利于提高教研组成员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2)共享文化。最大化地实现思想共享、全员参与,让更多教师受益,实现本校资源、外校资源、专家引领资源,外出培训资源等全方位资源共享。
(3)互动文化。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改变原来大多数教师被动参与,每位教师更多的参与权、发言权、主动权,而网络成为是教师学习交流的展示的平台。
(4)开放文化。基于云平台开放的特点,网络教研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合作教研的空间更为广阔,片区学校间开放交流实现更广泛的合作。
组文化是一种小型团队文化。教研组团队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协作共进,教研组成员逐渐形成个人的自主价值与团队的兴衰荣辱有机融合意识。组文化使教文化和研文化达到和谐统一。
3.4.1 “民主”的氛围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研组成员之间,既独立又互助,这种“民主”的氛围,使整个教研组和睦融洽,凝聚了向心力。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活动的策划者和创建者,要坚持关心组员,营造起教研组内部宽松、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
3.4.2 “积极”的态度
“积极”的态度是提高校本教研效能的重要前提。态度可以弥补一些学识上的不足,在云教研的过程中,人人积极主动,个个大胆创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4.3 “合作”的方式
在网上合作、交流、对话成为日常活动。倡导“对子”互助,组内两两合作,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组文化也是“家文化”,教研组构建和谐,健康发展。随着云教研的内涵的深化,教研组的行为文化更加丰富,规模可以覆盖教育教学的全方位。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4]。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没有云观念就会故步自封。教研组深层的精神文化,需要内化成为教学研究的动力。
云教研文化在虚拟空间的两端联结着活生生的对话者。教研组云文化建设必须考虑要以人为本,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挖掘人文底蕴,激发人文情怀。
互联网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教研组组员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是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教学建议、教学环境等教学资源的生产者,也是这些要素的消费着,同时还要抵御来自网络病毒等分解者的侵袭。善于维持这个教研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教研组各成员强化生态平衡意识,担负网络安全责任,合理开发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
没有创新,就没有信息化的云技术。从开发云平台的技术创新,到应用云平台的方法创新,再到开展云教研的制度创新,教研组云文化建设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坚持科学创新观。
通过云观念的内化,教研组的精神文化层次很容易上升到核心境界,教研组云文化内涵也就得到升华,为更好地发挥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教研组的“云文化”建设中,搭建云平台是基础,制定云公约是保障,开展云教研是核心,内化云观念是关键。挖掘教研组云文化的内涵,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重心日益下移的今天,教研组“云文化”建设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必将带动教育教学的新一轮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