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截至2018年,甘肃省常住人口26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8 246亿元,人均31 336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33.9∶54.9。2018年,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957元,比上年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804.1元,增长9.0%。
近年来,甘肃各市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了扶贫工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2017年甘肃省18个县(市、区)符合贫困县退出有关规定,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脱贫摘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与此同时,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建档立卡的552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5%下降到9.6%,58个片区县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94元,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9年4月28日,甘肃省政府下发通知,批准永登县、榆中县等18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
分析当地一些脱贫县的经验可以为甘肃省少数民族贫困县提供一些经验借鉴。但同时也应看到,甘肃省少数民族贫困县除具有一般贫困县的特点外,还具有区别于一般贫困县自身的特点。在扶贫工作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使扶贫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甘肃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贫困县都受到区位制约,缺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联系,所以这些少数民族贫困县难以获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源。其次,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一些民族地区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难以对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在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最后,贫困县里的一些乡村由于其区位比较偏远,交通不便,难以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距离市场较远,产业发展严重匮乏,村民难以在当地就业,收入来源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比较欠缺,加之卫生、教育等条件发展滞后,所以很难留住年轻人,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因为甘肃民族贫困人口主要从事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虽然近年来日渐火热的旅游业受到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重视,但是其发展也受到当地客观条件的制约。甘肃贫困民族地区的劳动者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畜牧业的产出效益,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较为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很高,生产效率低下,所以贫困民族地区难以依靠传统农牧业的产出效益摆脱贫困,一些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也难以保障。很多贫困人口既走不出大山,又因为其低下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水平融不进城市,外出打工者一般就近从事临时性体力劳动,收入低且不稳定。而民族地区很多有选择的毕业生因为当地缺乏现代产业,待遇较低,大多选择去往发展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汉区或者外省就业,加剧了甘肃贫困民族地区的人才流失,造成就业率难以提升、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的恶性循环。
部分民族贫困地区的群众,在当地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不能用普通话进行沟通,所以要外出打工还要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就业困难。在一些民族贫困地区,家长的教育意识还比较落后,一些家长认为,上学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还不如等孩子到一定的年龄就出去打工,还能分担家庭压力,落后的教育意识加剧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的受教育情况更为严峻,一些女孩最多读到初中。
甘肃民族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很多地方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生态保护区,因此不能再走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应当积极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甘肃民族地区可以从产业基础出发,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另外,在一些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应当综合分析自身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促进旅游业及餐饮、住宿、工艺品制作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吸纳贫困民族地区大量的劳动力,带动当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仅通过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还不够,还应当通过教育与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水平,使其具有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统筹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快落实民族乡村学校标准化工程建设,实施教师周转宿舍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鼓励有任职资格的大专生以及临近地区的教师到当地中小学任教,并给予政策优惠。在甘肃民族地区教学内容中,一方面要鼓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双语”教学模式,重视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在就业保障方面,政府应当带头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鼓励企业、个人以及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其中,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格局,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民族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其需要的职业技能。
推进甘肃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贫困人口生活所亟需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加快交通、农田水利、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建设工程,统筹整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农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一些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和生态移民,摆脱其致贫原因,解决该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难的问题。
甘肃贫困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与政治、宗教、文化因素相互交织,呈现出该地区反贫困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甘肃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因此,少数民族的反贫困研究是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也是甘肃省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