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31)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四新”经济不断迸发的新局面,提质增效、加速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专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明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点、突破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在根本目标、改革核心、评价导向、办学体制、专业体系、需求导向、体系构建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春天。同时,教育部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重点布局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首批5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高水平骨干专业立项建设,旨在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标杆”“中国方案”。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已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全国各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时代。
国家制度顶层设计已经成形,各地贯彻落实亮点频出,职业教育发展跃上新台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山东省作为教育、经济和人口大省,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出发”一直在努力探索。继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之后,山东省于2011年启动了人才培养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2017年启动了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18年出台了《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职教10条”)。当前,教育部和山东省联合启动了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把职业教育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纳入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框架,为山东发展职业教育“先行先试”搭建了新平台,对省内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逢的良机。诸多新政策、新举措的实施,推进了办学机制创新,激发了办学活力,促进了省内高职院校办出中国特色、山东特点和类型特征。这些重大部署和战略举措,是山东省“写好职业教育发展”的奋进之笔,舞起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汇聚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助推,更是潍坊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直以来,潍坊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职教大市、强市,体系完善、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和优秀的技能人才大军,已成为潍坊鲜明的优势和独特的品牌。2012年,教育部、山东省签署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是第一个在地方开展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引发了潍坊市职业教育更大发展。
(1)职业教育资源丰富、规模较大,这是潍坊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目前,市域内共有各类高等院校19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高等职业院校11所、技师学院3所,全日制专科层次以上在校生18.12万人,教职工1.26万人,潍坊市是山东省甚至全国范围内设立高职院校最多的地级城市。
(2)职业教育发展优势明显,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这是潍坊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目前潍坊市域内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2所高职院校创建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潍坊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潍坊工程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创建为省技能特色名校,潍坊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创建为省首批优质高职院校并被认定为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并首批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全省入选“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数额的4/15。
近年来,虽然潍坊市域内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与省内外优秀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
(1)新时代职教理念和创新发展意识还不强。有的高职院校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共享意识、教育观念和发展理念跟不上形势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系统,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激励机制不够灵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办学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等。
(2)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标准和内涵模糊不清,很多院校专业数量不少但规模相对偏小,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专业间冷热不均;专业类同化,专业设置随意性大,院校间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就业时的困难;落后、过剩专业改造缓慢,停留在换换门面、改改名称阶段,实质内容和核心没有突破;热门专业一阵风式上马,缺乏教学经验和后续改进建设手段,致使名字热门,教学平平,就业冷门,两三年就停招、停办;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衔接不够,尤其是与新兴产业契合度较低,很多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还是空白,没有跟上区域产业升级的步伐和节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进一步深化,大型企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专业共建少,专业建设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够紧密,专业数量多,但缺少国家层面领先的高水平专业,专业(群)内涵建设质量还不高;高水平专业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服务中高端产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潍坊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区”叠加之地。近年来,潍坊市提出构建“1669”现代产业体系,即以1个品牌农业、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传统优势产业、9个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由大变强、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促进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1669”现代产业体系的22个产业是潍坊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市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1669”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才、技术、服务及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根据市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转型升级要求来加大升级改造专业设置,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地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潍坊市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绕不开的问题。
围绕服务“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地方产业发展,潍坊市域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加大人才市场调研,加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根据潍坊市“1669”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思路,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和方向,科学制定“十四五”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促进专业转型升级;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组建专业链或专业群,实现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当前,“职教20条”、“双高计划”和“职教高地”建设正全面推进实施,开启了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紧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三个模式”和“1669”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对接中高端产业发展催生的新业态、新职业,建立健全专业调研、专业认证、质量评价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
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潍坊市“1669”22个产业发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聚焦潍坊制造行业,主动与高端装备、汽车制造、高端化工等产业及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有效对接,加快相应专业的转型升级。主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积极发展新上专业,补齐短板。主动与潍坊北站高铁物流园区建设等对接,发展好现代物流专业。主动与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市建设“八大工程”对接,新上海洋化工、港口物流等急需专业。
涉农高职院校要立足农林专业优势,发挥好博士多、教授多,科研能力强的作用,推进农林专业升级改造,打造精品农业专业品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积极服务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省部共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设”。同时要面向“三农”,围绕“五个振兴”,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培训,服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三个模式”升级。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精减专业数量,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对接“1669”产业体系,积极引进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类专业国际通用标准,对接国内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等,引入企业项目资源,校企共同开发教学模块或项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培育具有行业特征、企业行为元素的专业育人文化。
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职教高地”建设的龙头,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要在全面提升专业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加强重点专业群建设,特别是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并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要进一步厘清专业群组群逻辑,科学规划建设思路,分层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院级专业群,形成结构合理、内涵先进、优势突出、服务地方的专业群布局。要积极申办高职本科专业,率先在智能制造类、农林类等骨干专业探索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力争增设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和职业教育本科师范专业,探索职业教育专业硕士联合培养试点,为创建职业技术大学创造条件,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高职院校要聚焦潍坊优势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化校企双元育人。对接潍坊市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领域,与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健全职教集团运行模式,探索集团成员单位以产业链、资产链、人才链等为纽带实施实体化运作,参与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要深化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实施“一体化运作、项目化管理、导师制培养、职场化教学”的实体化运作模式,实现校、企、生多方共赢。
高职院校要制定实施《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实施“双带头人”制度,争取每个专业都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培育力度,把专业带头人培养成专家型名师,提高专业带头人专业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带头人的业界影响力。发挥企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支持积极参与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要坚持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先引进重点专业(群)和区域重点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等。通过灵活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齐鲁工匠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产业教授,深度参与院校专业建设、结构化创新团队培育、技术创新与推广等。要健全完善专任教师企业兼职实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建立“双岗、双薪”校企双向流动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