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呼玲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西安 710030)
建立职业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制度,支持学校全面开展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课程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1]。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15]168号)、《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文件精神,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根据《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从课程自诊,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课程质量监控点,形成分析报告,提出课程改进措施并进行原因分析,确立课程建设新目标,形成8字形课程质量改进螺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为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一直承担该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2016年3月依托巡视诊断平台,在二级学院层面和质检专业层面,将该课程定位为:“理实一体化在线开放课程”。从2009年至今,在课程团队不懈努力下,形成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机械产品的正确测量并进行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根据二级学院的发展规划和质检专业的建设目标,结合课程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课程诊改主要从目标链、标准链、质量改进螺旋的建立、梳理课程质量监控点到课程诊改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
在现有的课程标准、教学PPT、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过程、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等一系列课程资源基础上,结合我院提出的“十级递进,三步调整”的诊改制度,对”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做质量改进螺旋[2]。根据二级学院的发展规划和质检专业的建设目标,结合课程现有资源的情况下,确定该课程的诊改目标为:理实一体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们对自己提的验收标准有六个,课程体系标准、教学设计标准、资源建设标准、教学实行标准、职业技能标准、课程管理与评价标准。梳理出来的质量监控点有25个。课程团队的老师分别负责每个监控点的诊改工作。
根据课程的质量体系保证架构,课程组成员对该课程建立了课程诊改目标链[3]。
(1)课程目标。定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2)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组建该课程成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包括校内教学团队、企业教学团队,并制定教学团队的培养目标。
(3)资源建设目标。包括主要的教学资源,电子教案、教学ppt、教学视频、3D动画、2D动画、微课等教学资源的建设。
(4)教材建设目标。通过企业调研,重新梳理教材内容,编写校企合作教材。
(5)职业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通过中级检验工技能考试,课程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该部分的教学目标。
(6)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院级优质在线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教学。
该课程的目标链如图1所示。
图1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目标链
标准链的建立是和目标链相对应的。“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的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团队建设标准、资源建设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课程体系标准。具体见图2所示。
图2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质量标准
在原有课程质量保证基础的前提下,结合我院质量改进螺旋,以“十级递进,三步调整”进行课程质量改进。
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
通过课程自诊,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课程质量监控点,形成分析报告。提出课程改进措施,确立课程建设新目标,形成课程诊断改进螺旋,见图3所示。
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和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课程质量监控点[4],如表1所示。
图3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质量改进螺旋
表1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质量监控点
诊改实施的过程,是按照十级递进的思路进行的。比如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和核心岗位需求进行制定,制定过程和内容是符合相关标准的,比如中级检验工标准和产品测量标准。然后整合课程标准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包括一体化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过程[5]。在进行一轮课程教学之后,我们进行诊断,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否达到了课程建设的最初目标,如果没有,进一步进行诊改,设立新的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再次改进和创新,直到达到课程建设目标为止。以此类推,其他25个质量监控点,基本都按照十级递进的思路进行。具体实施过程见图4所示。
图4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诊改实施过程
通过课程诊改,诊断出课程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信息化教学资源少,较多的教学内容未完成教学视频、教学资源制作,信息化教学手段难以实施,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缓慢。
(2)教材内容陈旧,与核心岗位需求有一定偏差,需要深入企业调研,结合企业核心就业岗位,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编制教材或者编制活页教学资料。
(3)实践操作台位数量太少,教学过程中消耗时间较多。
(4)考核方式注重理论,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上课内容要注重基础操作,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量具量仪的科普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
面对存在的问题,课程组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依托资源库建设平台,对课程教学资源制作提出计划,并按时间节点完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完善3D动画、教学微课、教学视频和教学PPT等教学资料。
(2)组建课程团队,深入企业调研,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测量项目为载体,延伸到企业产品的检测,并编制教材或活页教学资料。
(3)建立开放式实训室管理制度,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解决实践操作台位少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4)实施实践考试和笔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单人单题、现场实操的考核方式。和分院、教研室多进行沟通,希望得到人力、财力和精力的支持。
(5)将常规量具列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多涉及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能力的提升。比如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学生作业多以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完成,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程诊改工作结束之后的半年时间里,课程组根据诊改问题与改进措施积极进行课程改进,完善课程资源。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1)教学资源基本完成。完善了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PPT等教学资料。完成了课程调研资料及调研报告、形成了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单元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视频23个、微课7个、3D教学动画49个、2D教学动画15个。借助“职教云”教学平台,实施信息化教学,效果良好。
(2)课程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融合”、“实训内容与企业产品紧密结合”、“实践操作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自由、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课外的任何时间进行测量练习。
(4)建立微知库资源库,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实施现场实操考试方式。实施学生分组、随机抽题、单人单题、现场操作,教师通过过程监控,从操作规范、熟练程度、仪器安全和测量准确性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贯彻“诊改”文件精神,落实 “诊改”工作过程,课程组成员进一步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从自我诊断、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课程质量监控点,提出课程改进措施并进行原因分析,确立课程建设新目标等过程,取得了较大的获得感。该课程下一步的建设目标是“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使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不断上升,是职业院校课程改进的恒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