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赏石是自然界的缩影,所以赏石艺术与别的艺术品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赏石艺术具有与园林相似的美学特点,通过对赏石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赏石、赏石盆景与园林的艺术内涵,体现了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加强对赏石盆景与园林造景之间手法的比较,讨论其间的关系。
在许久之前,山石存在于自然山川中,在自然中呈现出千奇百态的神奇,使一些闲居乐士对它们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在山水之间,会产生很多对人生的感悟,他们也常居身于其中,并作为一种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象征古典园林中赏石艺术的形成,就正是源于这些闲居乐士对自然山石的喜爱。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园林中就已经开始运用到山石了,并且在当时是历史上的一个大的动乱期,大多文人士大夫为苟全性命于乱世,就想整天亲近大自然,就当这时,山石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在这时期的园林不仅模仿自然景观,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展现。私家园林开始逐渐出现,大家对山石有了审美,在运用它们的时候会主观的加入一些未加工的天然石头,形态各异,颜色千奇百怪,当时文人都对此深爱。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居所有一块奇石,他对之十分爱惜,醉酒之后,常常昏睡于之上,称之为“醒石”。山石造景从此在古典园林中确立了主导地位。
图1 图片来源:www.baidu.com
宋朝时期,整个朝代都以平淡典雅的风格活动着,使赏石艺术顺利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宋徽宗的赏石爱好,使赏石文化风靡社会,让赏石成为宋代的时尚活动。同时还有众多写诗作画的大家对山石的艺术渲染。使赏石文化从社会底层步入文化殿堂。文豪苏东坡也是爱石爱到极致,曾作一篇《怪石供》,他喜欢将一些颜色斑斓的石头养于水盂中,摆放在书房中观赏,如苏东坡曾作诗赞颂登州石曰:“累累弹丸间,琐细成珠。……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于山海对。”这说明,在那个时候山石已经以盆景形式存在了。
元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这个时期也成为了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两宋的基础上来进行发展,不管是在规模、技术、还是在艺术上都比之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时期形成了三大地方风格的典型代表,各个地区的赏石也因此风格发生变化。在当时,园林著作《园治》《长物志》《闲情偶寄》也出现了很多关于石头的作品,甚至达到了一种“无园不石”的境界。
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奇石种类被人们发现,并成为收藏新宠。同时,石头的质地、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重要。观赏石成为园林、庭院、殿堂的必不可无的东西,出现“室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的说法。赏石大多都配上底座,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纹饰也越来越复杂。
有个性的艺术品才是美的。因此,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赏石根据园林的布局、意境来创作。故,只要是优秀的赏石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园林中,赏石等造园要素都是通过巧妙地创作手法使其具有自然山水的姿态,其目的就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同时,在当时绘画艺术的带动下,赏石也受其影响。在中国画论中也提出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形、经营位置、转移模写。而“气韵生动”就是指“心神兼备、意境深远”。所以,赏石十分注重师法自然,更高于自然,力求达到“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之更高境界。
在赏石中最重要的是石料的选择与搭配,赏石的艺术重点建立在石头的本身,注重的更加在于石头本身的形式美:形状的嵌空多姿、表面的纹理纵横、质地的坚润细腻、颜色的含蓄沉静。赏石的搭配一般运用“瘦”、“漏”、“皴”、“透”的艺术审美手法来表现自然山石景观,成品就似一幅立体山水画。
一般来说选择的石料可分为三种类型:软石料、硬石料。软石料由于它质地柔软,便于雕琢加工,如:沙积石、芦管石、海母石、浮石等。硬石料一般质地坚硬,加工困难,不易雕琢。故在制作赏石时,会选择一些自然形态较好、纹理清晰、层次丰富的山石来加工。用来表现山高水远、嶙峋险峻、雄伟挺拔、气势非凡的壮美自然景观。如:斧劈石、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钟乳石、龟纹石、木化石等。
赏石还需有底座的搭配,在宋画中可以提供大量地证据。宋摹阎立本《职供图》、李公麟《十八应真图》、辽金《供养人像》之中描绘的赏石皆配有圆形底座。更有文献记载,《洞天清禄集》有记载:“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一座子,座中藏香炉,引数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岫”。
总得来说,古典园林与赏石可以像是孪生姐妹。园林造园运用手法很多,而制作赏石的人将这些手法融会贯通,运用在赏石上,从而制作出巧夺天工的赏石。
图2 图片来源:www.baidu.com
在石头布局时,每一块石材都要有露有藏,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样的布局可以使人以群山起伏、延绵不断的视觉感。造型一般也不要太平直、奇特。通常与园林的“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相呼应,创作赏石时,掌握这个要领,不曲不美,不曲不幽,不曲也不能成为赏石艺术。在苏州园林中,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艺圃、曲园等,其中的建筑曲。水曲、山曲、径曲等都是为了美。故赏石的制作,要注意不能版,要注意高与低、前与后,这些构成既对立又统一。但是搭配在一起,又自然和谐。同时还利用各种点缀摆件,大小与主体山石对比协调,起到恰好地衬托点缀作用,形成自然山水的缩影。
赏石与园林密不可分,在赏石艺术中的景象,似微观园林。赏石与园林以小见大,两种艺术相互交融,同源相生。
从苏州园林与赏石的构成因素来看的话,赏石是由具有奇特造型的石头构成,山石也是园林中重要的构成部分,都是为了构造自然景观的艺术,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所有的独特思想与审美,以“道法自然”为目的,以体现“情感”为归宿来表达人的自然天性。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审美,自然人们也将这一思想带入园林置景中。
图3 图片来源:www.baidu.com
苏州的传统文化底蕴对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起了决定的作用,苏州园林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而苏州园林的艺术思想包含着儒、道等。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是文化的主流,深刻领导着艺术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
赏石的造景手法与园林造景手法存在着一定的通性。可以说赏石是园林中一个核心小品,在园林中需要有赏石的点缀,两者之间互相依托。在苏州园林中,赏石通常放置在庭院中,与园子中原有的植物进行搭配,用这种方法来提高整个园林的完成度与精致感。
在《图冶》中,计成在之中对“主人”这一点有精妙的描述。在其开篇的“兴造论”中论述到:“世之兴造,专主鸿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诱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在此处的“能主之人”指的是造园者,是主导园林建造或者是提供中心建造思想的人。他们大多是玩诗、书、画方面的文人雅士。在明清时期,清高廉洁的文人墨客不愿与黑暗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他们纷纷辞官回归故里,利用当地的条件,建造园林,用来修身养性。
文人们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隐逸淡泊的境界,他们想与尘世间的喧嚣浮华隔绝,在园林中享受自然带来的宁静。
本文主要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赏石的艺术风格以及其起源进行研究。在其起源及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历史、文化、宗教等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从大的方向来看,苏州古典园林与赏石可以说是同源相生,赏石艺术是园林景观中山石结合产生的艺术品,是园林一角的缩小化。赏石艺术作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感情载体,它突破了空间限制,精致的表现在咫尺盆内,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总得来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赏石的艺术审美、设计思想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古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