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秋雯 陈晓丹/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珠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位于中国文化城市百强榜第十位,拥有30多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传承和发展前景空间巨大,因此,以珠海作为范例来研究湾区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所谓湾区,是指沿着港湾、河流分布的城市群。从地理上看,湾区城市凭借港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占据有利的交通枢纽,驱动城市经济发展。从历史上看,湾区城市是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交流中心,包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成湾区城市独特的开创、迁移、融合文化。
细数全球湾区经济圈的翘楚,旧金山湾区拥有前沿科技的领头羊,纽约湾区是全球金融与投资中心之一,东京湾区则聚集了现代制造、高端制造等产业。不同的湾区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与湾区经济发展共融互利的文化。湾区城市是改革创新的先行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
珠海临近大海,有百岛之称的城市,海洋文化十分浓厚。物质可见的就有淇澳岛、东澳岛沙丘遗址。宝镜湾出土的石锚和被发现的石刻岩画印证了珠海先民的海上生活技术和当时渔业的繁荣发展程度,也体现了珠海先辈敢于冒险和勇敢开拓的地域精神。
作为珠江的出海口,珠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走廊,也是当时香山县最早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自宋朝以来的不断移民,加上西方侵入影响,珠海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长足发展,涌现了不少历史名人,留下了大批古迹。如第一个华侨百万富翁陈芳、中国第一企业家唐廷枢、近代民族工商业杰出代表徐润、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的创办人蔡昌兄弟和莫仕扬祖孙三代等商业名人、留学之父容闳、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三灶鹤舞、一指禅推拿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城市特色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城市文化认知的基础上。笔者设置对珠海本土文化认知程度与传承现状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外籍人士、珠海市民、大学生、中小学生四个层次,以期得到的信息趋于全面、真实。6个月内有效回收75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23份。
文献查阅和实地考查发现,珠海历史景点、民俗节日、传统美食分布在城市各区,甚至周边岛屿都有相当多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相当多的古迹和民俗都不为调查对象所知,65.3%调查对象听说过,但对其背后的历史也不清楚。在四个调查群体中,认知度最高的是香洲区的唐家片区文化,其次是斗门疍家水上婚嫁。调查发现,珠海各区域间的文化认知差异大,在交通网络发达的区域,当地文化认知度最高,如唐家古镇,相反,在交通不便利的区域,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对传统美食的认知程度比较高,传统民俗和历史古迹名人的认知程度差异很大。
在设置的四个调查对象群中,30-40岁以及40岁以上的珠海市民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认知度最高。数据显示,只有10%的中小学生对珠海本土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为熟悉,78%的了解程度为粗略了解;83%的大学生不了解珠海传统文化;69%珠海市民较少接触和参与珠海传统文化活动等,对其了解程度为不甚了解;外籍人士基本不了解珠海本土文化,只是知道唐家共乐园、会同古村等个别古迹。
调查发现,四个组别的对象群体在本土文化认知程度上的差异与其认知途径有相关影响。首先,中小学组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了解珠海文化,78%的调查对象曾到唐家共乐园出游,68%曾到苏兆征故居参观,62%曾到古元故居参观。大学生组对珠海历史古迹和传统民俗、节日了解程度低,大学组主要是通过极少数珠海籍学生、校外实践和志愿活动以及网络媒体介绍了解珠海文化。珠海市民组,30-40岁的调查对象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和社区宣传的方式接触珠海文化,4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了解珠海本土文化的途径相对丰富一点,除了网络媒体、社区,还有家庭的传承。外籍人士一般通过同事、朋友、网络了解珠海个别传统文化。
调查发现即使同一个受访组别对于珠海的城市文化也会因类别差异呈现认知程度差异。首先,四组受访对象的共性是对传统美食的认知程度最高,其中,认知程度最高的传统美食为唐家湾官塘镇茶果,而对工艺繁多的传统美食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甚至不甚了解。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调查组发现远离主城区或者公共交通转接不便利的历史景点被认知程度也很低,如位于三灶的“鹤舞“。其次,大学生组别虽然不太了解珠海的传统文化,但对城市的现代文化了解程度非常高,如航展、音乐节、赛车节等。总的来说,调查发现被认知程度高的不论是传统美食还是传统古迹都具备快速产生经济效益或者经济效益较大的消费内容,如会同古村各中遍布各类美食小店。短期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层面优先考虑的内容,一些能体现城市精神的文化资源正逐渐消逝。
从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拓展整体成片保护的高度来看,城市文化的发掘和保护需要制定整体的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在法制、经费、人才保障方面加大城市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区域内文化研究交流,深度发掘共同文化和特色文化。把文化的发展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一以贯之的文化发展规划。从城市文化的内涵拓展层面而言,在开发利用珠海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兼顾历史与现代结合、不同文化类别之间的联系,各区域文化的联动,强化共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高文化的人文价值,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文化传承是建立在对文化内容的充分认知与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对本土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提高城市的文化认知水平才能真正弘扬城市文化精神。首先,学校教育应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增长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外出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和古迹,举办传统节日纪念演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来了解城市的传统文化,深入体味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社区教育发挥基础作用,增加社区居民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培养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一些文化机构、高校志愿团体等来举办更多文艺科普活动,逐渐增强具有文化内涵交流活动的影响力。
互联网已成为21世纪人们查询信息之首选,问卷调查中选择利用网络了解本土文化的比例最高,达68.5%。因此,为有效推介当地文化信息、普及非物质文化知识,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来丰富文化输出途径,达到即时、有效、高速之效果。还可以采取新技术手段加大对文化输出的投入与宣传,这也是在调查表中显示的主体民意走向。
在特色活动中如航展、大型体育赛事等活动中设置文化宣传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进而打造珠海特色传统本土文化品牌。以这些活动为契机,设计传统文化纪念品和宣传册,建立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加大对珠海本土文化的宣传力度,实现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在文化发掘和传播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精神价值。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价值内涵,打造优质文化产品。加强村落之间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交流,形成共同的人文价值链。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区域携手合作,促进城市文化产业。
湾区城市在经济发展的高速路上,面对各方迅速涌入的文化,需要整合凝练城市的特色文化。一方面,加强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巩固城市文化的根;另一方面,揉入现代新文化,发展城市文化的叶。通过文化保护和交流,形成城市文化的径与枝,让城市文化养成一棵参天大树,助力湾区城市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