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高中课程发展历程及其设置模式

2019-12-24 08:56董锦明
青年时代 2019年33期
关键词:高中课程历程美国

摘 要:美国高中课程的设置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主张之间摇摆不定,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殖民时期的宗教教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的七项原则声明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返回基础运动加强学术性课程,后步入近代课程,经过多次的修订与规范,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必修+选修+教育计划项目的课程模式,满足高中学生的多种学习需要。

关键词:美国;高中课程;历程;设置

一、美国高中课程的发展历程

美国课程观的发展从殖民时期到今天可以说是处于摇摆的一个过程中,在莱斯利·卡普兰(Leslie S. Kaplan)和威廉·奥因斯(William A. Owings)看来,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同样经历着在社会本位与关注个体之间的张力的一个过程。

在殖民时期,美国深受宗教教育的影响,宗教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掀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政治经济的弊病,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需要,此时提出要创立设现代化的学科课程。1918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推出了“七项原则”,声明宣讲要促使个人得到最自由和最充分的发展。由此,美国课程设置开始成为促进多样化的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返回基础”运动要求在小学阶段加强阅读、写作和算数的教学,确定中学阶段教育重点在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等科目,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主张学校实施严格有序的分科教学。进入21世纪后,美国个性教育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建立起帮助每个学生获得与自身学习潜力相适应的学业成就的学习结构体系,针对高中采取个性化指导,加强社会职业机构与学校的合作,帮助学生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法案签署,体现了高标准均衡教育改革精神:一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标准的要求;二是缩小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学术差距。在这样的要求下,各州不仅制定了统一的高标准课程,而且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学术水平考试。2010年6月,美国州长协会和州首席教育官理事会共同发布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结束各州的不同标准,标志着美国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突破。

二、美国高中课程设置模式

美国基本的课程设置模式通常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育项目和计划”。必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必要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选修课程使学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教育课程和计划项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称为活动课程。

(一)必修课程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进一步完善了高中核心课程:数学包括代数、几何、统计学、微积分,设4学分,学年为3年或4年;英语包括文学、写作、推理、逻辑及交流,设4学分,学年为4年;科学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及地球科学,设3学分,学年为3年;社会研究包括世界历史和地理、美国历史和政府、经济及公民身份,设4学分,学年为4年。

美国的高中通常为4年制,包括9、10、11、12四个年级。在2010年,由全美州长协会(NGA)以及州教育官员理事会(CCSSO)联合起草的“K-12共同核心课程标准”(K-12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它得到了美国大多数州的支持,这些州表示愿意将这一标准与国家标准相结合,以推进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多元的选修课程

为了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的需要,给未来学习、就业和生活做准备、打基础,各州、各学区、学校都开设了难度系数不同、内容迥异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多种多样,州、学区和学校的选修课程比例不盡相同,有的仅占10%,有的则高达50%,但选修课程的大部分比例占学校的30%。据统计显示,美国高中开设的选修课多达200多门,分3种类型:学术型课程、职业型课程、生活型课程,涉及电信、建筑、时装、食品、制造、秘书、维修、运输、工农业、驾驶、外语、经济、法律、家政级航海,只要是学生想选的课程,学校都会考虑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农、商、艺、科技等多种课程。众多选修课中最有特色的是美国政府为鼓励更多高中学生和提供更高水平教育而制定的学术课程。这些课程与大学课程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包括AP课程、IB课程、DE课程等。

1.AP课程(the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AP课程也叫“大学先修或预修课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适用于3年级和4年级的高中生,旨在为高中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成就。美国先修课程的设置,主要由美国大学理事会下设的先修课程编制委员会(AP Development Committee)负责。该委员会分为几个小组,负责不同学科的课程开发。一般,每个小组由6-8名课程成员组成,其中一半是高中的顶级精英教师,一半是来自大学所有学科的顶尖教授。同时,每个团队都配备2名经验丰富的AP专家来指导编制。到目前,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开的先修课程包括23个学科的38门课程,其中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和自然与实验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学生可根据学校规定和自身能力选修一门或多门课程,每个科目课程学习一年。AP课程考试等级分为5个等级(即5-1分,3分合格)。如果AP课程考试成绩好则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学分。参加AP课程并考试的美国高中学生更有可能被大学录取,同时可获得美国大学学分和高额奖学金。因此,AP课程在学生中很受欢迎。目前,美国60%的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提供AP课程。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3600多所大学认可其学分,并作为招生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之一。越来越多的高中提供大学预科课程。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最新数据,过去10年,1003430名美国公立高中毕业生参加了至少一次大学预科考试。

2.IB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课程也称“国际大学预科证书课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0rganization,IB0)创设。在其课程体系中,针对高中生的大学预科项目影响最大,发展最为成熟。它主要面向的是想进入大学学习的高中三四年级学生,是2年制预科课程。国际文凭课程涵盖6个学科领域:第一语言(母语),第二语言,人文科学和社会科目(包括地理、哲学、历史、经济学和心理学),自然实验科学(包括化学、环境工程、物理和生物学),数学(初级数学、中级数学及高级数学),艺术选修课(包括戏剧艺术、音乐和艺术设计等)。每一门课程分为两个级别标准课程(Standard Level)和高级课程(Higher Level),学生必须在每个子类别中选修一门课程,其中三门必须为高级课程。学生通过六门课程考试合格后即可取得英国大学及大多数其他国家大学承认的IB国际文凭。IB课程在创立推广初期并不受学校的认可,可后来却在美国发展的如火如荼。这是因为IB课程的设立顺应了美国当时1983年《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浪潮,为美国公立高中教育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相对课程的学习安排来说,AP课程更灵活,可以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科目;IB课程是一门完整的课程,需要在一所学校学习两年的课程内容。两种课程是共生存在的关系。

3.DE课程(Dual Enrollment Transition Program)

DE課程又叫“双元学分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学生可以在高中或大学社区技术学院学习。学习获得的学分,既可满足高中毕业的学术要求,也可获得大学课程学分,进入大学后可以免修相关课程。因此,DE课程也被称为“双赢计划”(Win-Win Program)。其教学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由大学或社区学院教师授课;二是由高中教师讲授,大学或社区学院负责课程设置和评估;三是大学或社区学院通过卫星网络和其他视听方法为高中学生提供远程学习。双学分课程在各州实施时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课程类型主要有如下3种:一种是学术及基础科学,如英语、数学、心理学、美国历史及社会学等;另一种是技术性课程,如网络技术、机械学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学;第三种是职业课程,如汽车自动化、焊接、护理及美容等。DE课程的设置可以提前让高中学生感受到大学课程的水准,为高中生升学打下心理基础,同时也为没有升学计划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利于就业率。

(三)教育计划和项目

教育项目和计划是美国高中学生所接受教育的另一重要部分。学生可以决定教育计划或课程的主题、实施等,或者也可以寻求导师的帮助为其指定项目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项目计划实践活动,学校会专门为其设定一部分时间,以便学生很好的完成他们自己的计划。项目内容可以跨越不同的专业学科,但往往都与学科知识密切相关。通过计划或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也是升入大学后一项重要的考查指标。

三、结语

美国高中的课程多种多样,种类繁多。课程的每个科目都有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按不同的程度分,既有高中水平的课程,也提供了大学程度的AP课程;既有为升学做准备的课程,也有为就业做准备的课程,能够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选课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章靖.美国基础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2]吴式颖,李明德.外国教育史教程[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王定华.透视美国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陈时见,赫栋峰.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1(5).

[5]吴颖民.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8(8).

[6]邓莉.共同文化的寻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课程改革的新保守主义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7]胡庆芳.绝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3).

[8]张群.美国高中教育掠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9]王倩.美国先修课程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0]王振存,林宁.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理念、优势、局限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6(9).

[11]尹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中学校课程规划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2]熊万曦.美国高中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3).

[13]张奂奂,高益民.美国双学分课程管理机制及其本土化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6(1).

[14]邓泽民.实施双学分课程计划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

[15]孙美华.美国高中课程的简析及其启示——以美国沃顿高中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作者简介:董锦明(1993—),女,汉族,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高中课程历程美国
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变革中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调查研究——以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例
骈散写作与高中课程的结合举隅
教育部正在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