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时空延展的创新实践

2019-12-24 08:55耿乐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笔者

耿乐

摘    要  德育是一个持久性、系统性的教育过程。道德与法治是德育的主渠道而非唯一途径,其课程目标的实现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堂,教学应拓展视野、延展时空,积极开发并激活其他学科、德育活动,乃至整个学校生活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将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学习与养成贯穿儿童的现实生活之中。由此,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获得道德成长,并过道德的校园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学习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12-00-03

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倡导“向生活学习”的道德学习方式,强调道德和做人的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而如何引领学生“向生活学习”,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与探索。在新教材的使用实践中,一次“流畅”的课堂教学带给笔者诸多反思,并引发了一系列实践。

一、“流畅”课堂的“缺失感”:德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不能局限于课堂

在一次常规听评课活动中,笔者执教《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健康过冬天”。教师用书指出,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并理解冬季保健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和感受来自家人、学校、社会在冬天的温暖,养成关爱他人的意识。为落实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畅谈运动、直面烦恼、现场体验踢毽子跳绳等运动、冬季学保健等活动环节,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得到感受、體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

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结合学生实际晓之以理,还是引导孩子们又蹦又跳导之以行,活动进行顺利,整堂课层层递进,直击目标。贴近生活的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积极活跃,一节课在学生们“说说笑笑”“练练聊聊”中结束了。下课后,孩子们似乎依旧沉浸在课堂的兴奋中无法停下来,他们围着笔者分享感悟,久久不愿离去;听课老师也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可圈可点。

但是,在“成功”之后,笔者总感觉缺少了什么:这节课太流畅了,学生的确很高兴,但是他们真的有“获得”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了吗?培养学生快乐体育、终身锻炼的意识了吗?当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能否将此时的兴奋、感悟内化于心,落实到冬季生活中,并对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发挥指引作用吗?由此,笔者开始了反思。

儿童的道德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应地,德育课程目标并非一节课就能实现。就“健康过冬天”一课而言,对应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提出的“健康、快乐地生活”第5 条“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第6 条“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第7 条“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教学实践表明,相关的冬季保健知识、了解季节变化等知识目标并不难实现,尤其作为山东的孩子,过冬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加上现在家庭和学校都有暖气等设施,学生在冬天也有各种体育或游戏活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他人的意识等,才是重要的道德学习目标。而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强化,更需要道德与法治学习走出课堂的狭小空间。

二、延展课堂时空的新尝试:用“前置”实践带来道德成长的“获得感”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等,需要延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时空,将这种学习与养成贯穿儿童的现实生活之中。

基于此,笔者借助自己在教导处分管学生活动工作之“便利”,设计了一年级体育、艺术学科寒假练习建议单,并设计了记录表,将“健康过冬天”的学习延展至即将到来的寒假(见下图),为寒假乃至新学期的健康生活做好“前置”准备。

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堂课,笔者鼓励学生在假期要坚持锻炼,养成习惯;同时,取得班主任的支持,通过家校联系本、班级微信群等,告知家长,争取支持。

开学后,笔者将“新年的礼物”一课学习相应作出“延伸”,设计了“假期有收获”一课,和孩子们一起畅谈假期锻炼心得。课堂上,通过“快乐假期聊聊吧”“快乐假期现场秀”“我的假期我做主”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用讲述、照片或视频等方式,生动地再现愉快而健康的“运动型”假期生活。借助这样的实践体验和分享反思,学生自然会发现,通过坚持锻炼,身体健康少生病,生活更愉快;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持之以恒,自然成为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孩子们对新学期的锻炼和下个假期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主动提出要制定新学期的锻炼计划。

三、持续延展课堂的大视野:用道德与法治学习引领美好校园生活

从“健康过冬天”到“假期有收获”,道德与法治课堂时空延展的尝试,让笔者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与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由此打开了教育教学思路。

春季新学期适逢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锻炼的好时节。结合学校四月体育节,笔者在“我爱我们班”一课学习中向孩子们传达学校的“学期计划”:2018年10月参加学校体质测试;2018年12月—2019年3月积极备战济宁市艺体大赛……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班级和个人的健康成长目标和体能训练计划,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一起努力。这样的学习活动又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归属感和集体意识,在音、体、美、书法四个学科比赛中,孩子们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最终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孩子们高呼:努力和付出终有收获!

期末,恰逢“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此前的校园活动经历,自当是最为鲜活而生动的学习资源。教学中,笔者设置“我们都坚持过”活动环节,引领孩子们回顾过往一路走来“坚持”的经历;通过“坚持的收获”,丰富和提升孩子们对于坚持的认识;通过“特殊的较量”,鼓励孩子们在坚持过程中积极与消极意志做斗争;通过“一起来,试一试”,引领孩子们谈谈在活动过程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先苦后甜的情感体验……笔者和孩子们积累的各种活动照片等,都成为了PPT的素材,带领大家回到了“坚持”的现场,“收获”变得鲜活而触手可及;当音乐《我要飞得更高》响起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流下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从“健康过冬天”开始,笔者和孩子们一起走过春天,来到夏天,以每一次活动为契机,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延伸到一系列校园活动之中,将德育课堂从教室扩展至操场、家庭、社区等广阔的生活空间。历时一年半,我们不断整合资源,持续发力,并逐步形成了“指导—实践—交流—反馈”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流程。由此,我们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逐渐实现了与其他学科,乃至整体学校生活的融合。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延展时空,真正做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发现生活内在的道德意蕴,学过道德的生活。我们将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真正“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参考文献:

[1]央视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19-11-15].http://politics.gmw.cn/2019-03/18/content_32653484.htm.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附属小学

山东济宁   272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笔者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