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阳
所谓管理,无非是要素的组合与程序的规范,其目的,自然是效益。而学校管理作为服务育人工作的专业活动,其目的就不只是效益,而更是育人,或者说育人的效益。育人的效益如何评判?对于学科知识的评价,相对容易,看分数高低就行;而对相较知识更为重要的品德发展水平的评价,就不容易了——一个人品德发展水平不仅是内在的,更是长远的——当下的、表面的指标,无法對其进行准确把握。学校管理如何才有看得见、拿得出的“效益”?在“软”(品德素养)与“硬”(学科知识)的权衡中,评价的重心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了指向学科知识的核心指标——分数,学校管理也就远离了其本有的道德追求。
当然,学校管理偏离“善”的旨归,不仅仅是工具理性的压迫,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人性中的控制欲等,都是幕后推手。也正因如此,让学校管理回归“善”的本意,并不容易。只有以生命成长为逻辑起点,重新审视管理要素间的关系,规范管理流程,学校管理才有可能实现向“道德”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