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杰 饶琴
摘 要:智慧城市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转型以及加强社会管理至关重要。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和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指出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缺乏统筹规划、发展资源约束大、信息集成共享不足、保护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即以城市本身规划为依据,以人为本、吸引投资,整合信息资源,加快国家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
关键词:城市;建设发展;智慧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3-0130-02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深化
1.智慧城市的内涵。智慧城市是一个连接智慧人脑与精确联网计算机及大规模共享数字信息流的城市。智慧城市通过嵌入城市物体的智能传感器形成物联网,实现对城市实体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交通、教育、医疗、安全、城市管理、生产、环境和其他城市需求的智能支持[1]。智慧城市通过人与物之间的智能联系,实现城市“智力”与“情商”的同步提高,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精确和高效,使人们的活动更加便捷通畅,让城市成为拥有技术、文化、灵魂、生命和思想的物质文化空间。
2.城市“智慧”的愿景。一是智慧城市更智能。城市中多平台能够协同联动,监控系统能够智能感知态势,决策系统更加科学高效。二是智慧城市更无限。千兆光纤入区、百兆光纤到户,每个小区都被感知联网,网络无所不在,人人随时在线。三是智慧城市更有效率。管理扁平化,时间银行化,学习个性化,运行智能化。四是智慧城市更宜居。生态能够进行自我修复,交通通畅,人口规模适宜[2]。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1.以技术为导向的硬件特征。智慧城市的硬件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综合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处理、智慧服务和激励创新。综合感知强调人们使用智能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感知,获取城市各类信息进而对城市的核心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3];泛在互联强调移动互联网,电信网络,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整合,形成无处不在的网络承载系统,及时综合地实现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智能处理强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智能和人工智能等智能计算技术来准确有效地分析和处理数据,智能整合业务流程,主动响应,促进城市各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智慧服务强调城市处理开发扩展数据、感知质量数据的能力,以达到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的目的;激励创新强调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城市各种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为城市提供持续的发展源泉[3]。
2.以知识人才为导向的软件特征。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人们很容易认为智能技术的大规模采用是智慧城市的标志,而往往忽略了智慧城市的根本驱动力源于“城市人”高度知识化。智慧城市建设是综合软实力的增加,而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网络技术、云技术和硬件技术都需要人去控制,城市知识化的过程是城市智慧化过程的实质。因此,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人才,要有需要地引进技术骨干、专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才始终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动力,知识资本的管理应用是智慧城市的前提,组织、制度、文化的背面无不是有人在创造[4]。所以,知识就是力量,人才是传承发展和创造城市文明的本源。
三、我国城市智慧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统筹缺乏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国家总体规划,区域同构化严重。目前,尚未出台国家级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对云计算等相关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仅仅是提出了原则性和计划性指导[5]。许多信息先行城市已经制定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物联网发展计划在规划结构和建设思路中存在着一種趋同现象,没有反映区域经济文化特色元素,在某些地区,智慧城市甚至被当作“新瓶装旧酒”的工具,政府盲目上马智慧项目,脱离地区实际,“一哄而起,重复建设”的现象时常出现[5]。
2.发展资源受到约束。随着智慧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的三大核心要素:人才、资本和技术的限制不断加大,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在人才方面,城市居民整体信息素质较低,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信息人才十分稀缺。在中国的信息产业中,技师级别以上的工人仅占技术工人的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信息技术是智慧技术的基础,虽然我国在传感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具有同发优势,但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大规模应用系统的整合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部分领域没有核心技术,长期受到国外的垄断。此外,智慧产业这个高技术产业仍旧处于发展初期,中小企业为其发展主体。智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从偏好低风险的金融资本获得的支持力度有限,资金缺口是制约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瓶颈。
3.信息集成共享性不足。在建设内容上,信息集成和共享建设不足,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在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上,各区域仍旧存在严重偏差。重眼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十分普遍。过度强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忽视部门之间,部门内外的整体规划,最终导致资源共享不足。以电子政务为例,由于现行行政体制的分散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更加系统化,但在横向互联上存在许多断点。在不同行业中,由于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跨行业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并不通畅。在应用开发过程中,不同运营商根据各自优势和特点开发程序,标准化系统的缺乏导致了大量“碎片化”现象。
4.保护监管体系不健全。在风险防范方面,信息保护和信息使用监管体系不健全,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智慧城市使互联信息网络中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的架构更加透彻。如果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法律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监控信息的使用,城市信息和居民个人隐私安全将面临更大威胁。目前,我国在信息的有效保护和合法使用方面仍存在技术和法律方面的不足。
四、促进城市智慧化的措施
1.以城市本身规划为依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应对城市本身所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企盼。作为城市发展新理念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当今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智慧城市建设却不是为智慧化而智慧化[3]。城市管理者在促进城市智慧化的进程中,应深刻了解该城市本身的运行规律,基于该空间内的社会治理内涵,建立从宏观治理到微观治理的完整体系。政府作为推动者和协调者将基于城市本身的智慧总体规划推向最前沿,鼓励具有先进技术和充足管理经验的企业参与实施,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与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的融合。
2.以人为本,吸引投资。首先,应明确的是,以人为本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始源,更是发展的终点。市民是推动城市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城市居民信息素质,营造信息人才聚集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助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单位应当坚持高端引领原则,落实国家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依托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培养高端领军人才,推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突破。其次,加大金融资本对智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持,突破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政府可以在企业技术转让收入方面减免税费,在投资者投资相关智慧企业所获收益上不收取所得税,允许投资者冲销相关投资带来的资本损失,设立专门向智慧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的金融公库,设立信用保证公库对向智慧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
3.整合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高效的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机制对智慧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6]。第一,应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防止重复建设和缓解信息资源闲置短缺,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城市人”。第二,为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应由相关信息部门建立公用数据库并负责源头数据的采集。第三,加强信息资源市场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基于不同行业信息的自身特点进行协调监管,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第四,实现信息供给侧改革,引导激励市场机制介入信息垄断市场,发挥市场作用让可公开的具有经济社会价值的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4.加快国家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快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引导各规范智慧城市各种系统和模块的设计与建设。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案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一方面,要将物联网、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开发的重要载体,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可靠措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方案,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公正评价,以指导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6]。
参考文献:
[1] 刘全海,冉慧敏,郭云嫣.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思考[J].城市勘测,2016,(4):5-9.
[2] 王克修.对现代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前景的思考[J].中国名城,2016,(11):4-10.
[3] 王操,李農.上海打造卓越全球城市的路径分析——基于国际智慧城市经验的借鉴[J].城市观察,2017,(4):5-23.
[4] 李春佳.智慧城市内涵?特征与发展途径研究——以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5):79-83.
[5] 王敏.我国城市智慧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41-45.
[6] 刘宁.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智慧城市发展的创新思路探讨[J].通讯世界,2017,(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