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异化和归化从被提出到运用,一直在国内外备受争论。异化贴近原文,保留原文的风土特色,带给译文读者不同的全新感受。归化贴近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让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内容和思想。异化和归化是两种相辅相成,互相辅佐的翻译策略,异化为主流或归化为主流都不能很好的翻译原文,异化与归化相融合会成为翻译的流行趋势。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翻译理论
一、引言
“异化”和“归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专业术语在1995年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所著的《译者的隐身》一文中被提出。“异化”和“归化”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翻译方法相辅相成,并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翻译活动中。但是关于“异化”还是“归化”孰轻孰重,是翻译界一直在争论和探讨的问题。所谓“异化”,就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而“归化”,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在翻译界,存在3种不同的观点:坚持“异化”为主;坚持“归化”为主;坚持两种兼备,互相融合。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孙敬礼先生曾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中指出,“译文要充分传达原作的“原貌”就不能不走异化的途径,而要像原作一样通顺,也不能完全舍弃归化的译法”。所以笔者认为,采取“异化”和“归化”互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才能在忠诚于原作的基础上把译文信息更好地传达给译文读者。这种翻译方法将是翻译界的大势所趋。
二、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的运用
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迁就外来语,保留外来语的特点和文本习惯,并且可以在一定的场合使用不流畅,不习惯于译文语法的翻法,从而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和文化特点。这种做法虽然偶尔给读者带来了难以理解的阅读体验,但是却是忠实原文,保护了原文的独特风味。所以,异化多见于文化意象的翻译上。例如,在翻译一些成语和谚语时,异化翻译可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使得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新鲜感,同时也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输出和交流,有利于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例1.暗い中で三沢が誰かと話す声が聞こえていてが、やがて、一同は神社の裏手へ案内された。少し傾斜をなしている狭い区域に縄張りがして、むしろが敷いてあり、一同はその一つ招じ入れられた。
译文:黑暗之中,听得到三泽同别人说话。不一会,一行人被领入神社后院。这里有狭窄的缓坡,四周拉有绳砣,中间铺着草席,他们来到一张席子跟前。
在原文中,“神社”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文化意象。日本侍奉的是神道,神社是供养与祭祀神道的场所,中国没有这一宗教,这里翻译为“寺庙”显然是不妥的,所以选择异化的方法来保留。
异化翻译的影响其实也体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些许词语上。例如,日语“天婦羅(てんぷら)”和“寿司(すし)”等,直接使用天妇罗和寿司作为中文译名,不仅能体现日本的文化特色,而且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组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异化翻译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异化翻译对一些没有吃过这些食物,或是对日本文化没有了解的人来说,就是十分难理解的词语,甚至是不知所云。所以在运用异化翻译时也要注意使用一些翻译方法。例如,在异化词语第一次出现时可以采取标注的解释方法,这样就能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让译文读者更加通俗易懂。
(二)归化的运用
韦努蒂归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取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归化其实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有多保留,并转换为让译文读者更能接受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让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从而更能贴近译文读者的生活。所以,归化翻译一直在翻译界中被广泛的运用,比起异化,使用归化翻译的译文占大多数。
例2.私は、しかし、日本の鎖国についていささか他と異なる見解を持っている。もしも、あの時代に鎖国を行なっていなかったら、この国がヨーロッパ列強の保護国となっていた可能性が多分にある。
译文:但是,我对日本的锁国有着与别人略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在那个时代,日本没有实现锁国的话,日本很有可能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原文中的“保護国”一词,在日文字典《广词苑》中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受他国保护的“殖民地”,第二个是保护他国的“保护国”,这里若是直接翻译成“保护国”,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所以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我们可以归化成为“殖民地”一词,这样就更加精明易懂。
归化的现象也存在于一些外国影视文化翻译中。在电影里或者动漫中,主角的名字会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而一些地名的翻译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样的翻译的确会让我们感到亲近,但是再与原文对比,会有一种违和感。
(三)异化与归化的融合
异化和归化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在日常的翻译中可以使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或者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只要能做到在保持原文特有的风味和特色下,把原文的信息和内涵尽可能多的呈现给读者,这样的翻译就是成功的。特别是中日间的翻译,由于日本的汉字是来源于中文,有许多谚语和成语是同源的,这时候异化译法就十分合适。
例如.何も俺だって、好んでこんな処へ貴様を引張ってきた訳じゃねえ、これというのも自業自得だ、そう思って絶念めろよ。
译文:本来,我不想把你拽到这种地方来,也是你自作自受,你就认命了吧。
日文的“自業自得”和中文的自作自受意思相同,直接翻译也是能让中国观众理解的,但是也有一些汉字熟语不同,但是意思相同的词语,这时就可以用归化的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上半身だけ白骨になったもの、片手片足のほかは、みんな白骨になったもの、うつ伏すせになって膝から下が白骨になったもの、両足だけ白骨になったものなど、千差万別の死体が散乱し、異様な臭気を発している。
译文:有的人上半身化成了白骨,有的人只剩下一只手或者一只脚了,有些趴着的人,膝盖以下变成了白骨,有的人光是烧掉了双脚,如此等等。遍地都是各式各样的尸体,散发出异样的臭味。
虽然“千差万别”一词在中文里也有,但是与日文中的“千差万別”是不一样的意思,日语里的意思是“各种各样的,不同形状的”,若是直接异化翻译显然是错误的,所以采取了归化的译法。
三、结语
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翻译,只用比较出色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绝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异化译法或者归化译法。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掉进异化或者归化单一的死板译法中,要学会把两者互相融合,灵动的选择。这样才能即使文章通俗易懂,又能保持原文的独特风味。同时,也要小心不要让文章落入不伦不类的境地,二者皆用,但是二者皆适可而止,才能翻译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
[2]劉伟静.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看日语中含文化色彩词语的翻译——以林少华、赖明珠中译本《挪威的森林》为中心[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2013.
[3]高宁.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7.
[4]陆云.翻译理论与实践[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5]王荣,刘永辉.异化与归化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伊豆舞女》中译本的对比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4).
[6]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7]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黄欢(1994—),女,汉族,广西百色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