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拍胸舞进中小学校园的问题及对策

2019-12-24 10:00王莎莉
关键词:语汇闽南舞蹈

王莎莉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是值得深入了解的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活态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1]当前民族民间传统舞蹈都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而存在,对其文化生态的保护成为关键。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进校园是一项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举措,既是培育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责任感的桥梁和载体。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拍胸舞代表着闽南人民长期以来沉淀的智慧和成果,随着社会的飞快发展及演变,拍胸舞的舞蹈特征和社会功能价值,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闽南拍胸舞进中小学校园,有利于拍胸舞有效推广。当前的拍胸舞进校园取得若干进展,但在教法上存在较大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其文化传承价值打了折扣,应采用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拍胸舞的新教法,使之文化价值发扬光大。

一 拍胸舞进中小学的价值体现

(一)传承传统文化

闽南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由移民而来的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拍胸舞的“蹲裆步”“横摆动律”“七响动作”都体现着拼搏开拓和坚定自信的文化底蕴。学习拍胸舞动律、动态,体验闽南人在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中为了生存敢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和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命力,可以了解闽南历史演变痕迹,传承传统文化。

(二)助力学校美育

审美教育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以拍胸舞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教育,便具备这样的优势。教学者通过自身的“活的形象”“流动的形象”向学习者传授拍胸舞的“七响动作”之力度,“蹲档步”之粗犷,头部动作之灵活风趣。学习者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切身感受到拍胸舞的动作美、节奏美和形象美。教学者播放以拍胸舞的动作元素或者以拍胸舞为题材,创作的舞台精品,如《唆啰嗹》《望乡人》《沉沉的厝里情》,通过对作品中的舞蹈音乐、舞蹈动作、舞蹈道具、舞蹈服装等作出详细诠释,使学习者对拍胸舞及拍胸舞影射出的闽南民间传统文化有了感性认识,逐步形成初级的审美认识和评价能力,因此拍胸舞文化的传承对于学校美育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培养创新思维

舞蹈的本质是创造[2]317。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也将“舞蹈创造”纳入舞蹈学习的领域。舞蹈从创作、表演、欣赏都充满了创造,创新思维始终贯穿舞蹈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产生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了创造性成果[2]299。

即兴创作是闽南拍胸舞的表演特点,民间艺人于不同表演场合、不同表演对象、不同舞蹈音乐中受情绪驱动或观众要求而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借助音乐的形象或旋律展开联想,尽情发挥。这一活动过程就形成了“观察—想象—思考—呈现”的思维模式。即兴活动中需要敢于面对音乐变化而独立表演的独立意识,需要敢于迎接对方挑战而不断超越自己。拍胸舞中,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情绪等可表现出醉醺醺的酒醉拍胸,也可表现出悠闲柔和的乞丐拍胸和踩街拍胸,还可表现出豪迈有力、情绪热烈的田间拍胸。每一次动作变化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所以学习拍胸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 拍胸舞在中小学校园的融入

(一)校本课程模式的引进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将地方民间歌舞艺术作为课程内容,掀起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的开发热潮。据笔者实地考察,闽南地区不少中小学将拍胸舞列入校本课程。泉州第十五中学2003年就开展“拍胸舞进校园”活动,并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拍胸舞学生社团,组织编写拍胸舞校本教材,民间艺人协助该校拍胸舞活动和教学活动。目前该校成为泉州拍胸舞唯一的培训基地。泉州台商投资区洛江中学也把拍胸舞列入校本课程建设中,该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自主编写了拍胸舞教材《拍胸乐》,聘请拍胸舞民间老艺人对校内的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强化培训,体育教师掌握了拍胸舞的教学技能后对该校学生进行拍胸舞课程教学。

(二)课外兴趣活动模式的融入

课外活动是闽南地区中小学将拍胸舞引进校园的另一主要方式。厦门市翔安区金柄小学成立拍胸舞兴趣班,一共有20几个学生,已经学习3年左右。兴趣班授课时间为下午放学后,每周两至三次,由拍胸舞传承人义务教学。教学内容为:拍胸舞基本动作,根据现有舞蹈音乐编成简单的舞蹈小节目。金柄村于2005年被厦门市文化局授予“民俗文化表演基地”,在当地民俗日或者传统节日,金柄村拍胸舞传习中心的队员携手金柄小学拍胸舞兴趣班学生联排拍胸舞节目,参加新圩镇或者翔安区举办的活动。此外,厦门翔安中心小学、厦门湖里区寨上小学、厦门湖里区钟宅民族小学、厦门湖里区实验中学、厦门集美中学等学校均把拍胸舞作为课外兴趣小组或者社团活动的内容。

(三)专项活动模式的推广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2019年1月25日由泉州鲤城区舞蹈家协会、福建省郭金锁民间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集结泉州市鲤城区民俗舞蹈传承人、民间艺术家与福州一中闽南民间舞采风团开展研习活动,该活动表演了拍胸舞、彩球舞、甩球舞、火鼎公婆、钱鼓舞等具有闽南特色的舞蹈。该活动闽南区域特色浓厚,吸引了泉州五中、南安南星中学、厦门华悦小学的教师们前往参与和观摩。诸如此类专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中小学教师们对以拍胸舞为代表的闽南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和表演形态的认识,开拓教师们在学校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方面的视角和思路。

2019年4月23日在厦门市演武小学举办的“民间文艺进校园活动”——暨厦门市演武小学2019 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拍胸舞作为一个代表性的项目参与此次活动,在日常教学中,该学校注意将传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开展各类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或者载体推动民间艺术进校园,让广大未成年人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 拍胸舞进中小学校园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拍胸舞无论以何种方式进校园,都离不开教学。所以,拍胸舞进入校园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教法。当下中小学拍胸舞主要采用“口传身授”教学法。“口传身授”一直以来都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但是由于中小学生艺术接受能力和教学时间节点问题,这一教法局限性明显:教师专业讲解让中小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无法很好地吸收并转化应用到肢体语汇里的。“身授”对于中小学生群体来说就是“模仿”,枯燥单调的舞蹈教学程序增加了模仿难度,而一味地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口传”的局限性

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需有特殊的教法。由于授课教师教学习惯、艺术涵养等因素,“口传身授”对中小学生而言具有以下局限性:教师授课时示范多,讲解少,学生只吸纳了舞蹈肢体动作,而没有领略到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掌握。教师授课时指令性动作多,讲解性动作少。如:教师在教授拍胸舞的基本动作“大八字步打八响”等动作,一味地专注摆“大八字”姿态,抠“双手击掌”的造型,若学生做得不规范便加以严厉斥责,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二)“身授”的局限性

受限于教师身体素质和生理结构,授课过程无法将拍胸舞的舞蹈特色连贯地、直接地传递给学生,往往口头讲解多于动作示范,面部神态及现场的授课气氛也相对欠缺。中小学生对于舞蹈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对教师要求不知所措。如拍胸舞动作中的“斗鸡”,动作一(如图1)要求是:双手夹肋,朝对立方阵里脚为重心支撑,外脚为旁开状,勾脚大腿与小腿呈90度,二位脚旁开深蹲,双手保持夹肋。在一个八拍的小舞句中动作就要重复多次,这对授课教师身体素质能力有挑战性。闽南民间的“斗鸡”舞蹈场景气氛是紧张高昂的对立方阵的气势,想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氛围,就需要教师用面部表情、肢体的到位程度和力量的重力程度去带动学生。倘若教师示范少,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

图1

因此,“口传身授”教学法在中小学生学习拍胸舞中需要“升级”。要根据中小学生身体机能、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寻求一种更加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心理要求的教法,让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和实效性。

四 拍胸舞教法的改进

(一)故事教学法

每一段拍胸舞都有其产生的背景。讲故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讲述拍胸舞创作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创编拍胸舞的环境、心境等。“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开场白老掉牙,却能引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了解拍胸舞独特肢体语汇的由来,也有利于塑造和谐的课堂氛。但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有时不宜将故事原封不动讲述,应适当改编。如《郑元和》是出自梨园戏的情节:富家子弟郑元和赶考赴京途中,结识名妓李亚仙,将盘缠三千两挥霍后,与叫花子为伍。其由来具有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原封不动地介绍并不适合小学生。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根据中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适合中小学生的故事情节。首先,根据主人公名叫“郑元和”可改编为更亲和的“小和”。以主人公“小和”天性自由的性格为开头,容易引起中小学生共鸣。其次,故事设定在夏季,“坎肩式马甲”和“宽裆阔腿7分裤”的服装形象能印在中小学生的脑海里;最后,以田野乡间作为背景,以“小和”在田野间与小动物们玩耍为场景,将“青蛙、公鸡”等动物形象利用讲故事的形式传递,小学生能充分深刻理解拍胸舞“蛙泳”“斗鸡”等动作语汇。教学者应根据拍胸舞的由来设计适合中小学生趣味的民间故事,引起中小学生的共鸣,通过故事中的形象直观诠释拍胸舞动作语汇,调动学习拍胸舞的积极性。

(二)“快乐连线”教学法

中小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快乐连线”教学法是将拍胸舞中所摄取的动物形象一一列举,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比对。

拍胸舞中的动物形象,有“青蛙、公鸡”等,授课者要将自身对这些动物形象的理解,通过舞蹈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提取与其拍胸舞语汇最为相似的肢体动作用正确的舞蹈语汇示范给学生看,让学生将两者连线。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汇呈现出印象中的动物形象。并将动物形象的图像等拍胸舞舞蹈语汇的图像进行分析比对,如“蛙泳”(图2-1)与“拍胸舞的“蛙泳””(图2-2)等,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区分拍胸舞肢体语汇。

图2-1图2-2

快乐连线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区分拍胸舞语汇,在这一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详细、规范的拍胸舞语汇教学了。“斗鸡”(图2-3),其表达的舞蹈语汇是:田野中鸡群对立互斗,或抢食或斗殴而成的一高一低、一起一落的画面。队列分布:几个队列形成一个方阵,以方阵为单位。肢体动作是:双手夹肋,里脚支撑身体重心,外脚打开,勾脚时大腿与小腿呈90度抬起,落地后二位深蹲,成蹲裆步姿态[3],双手保持夹肋,两个方阵依次交换上下顺序。“蛙泳”(图2-4),其表达的舞蹈语汇是:田野水洼里青蛙游泳的姿势,肢体动作是右手左脚模拟蛙泳姿势,身体前倾,右手向前平伸往右划半平圆;左脚勾脚,大腿与小腿呈135度向斜后方抬起,右脚支撑身体重心,同时屈膝立于地面,左右两脚交替进行。“蜈蚣展须”(图2-5),其表达的舞蹈语汇是:蜈蚣脚多,需让学生两纵队对齐,两纵队平行地相向而行,手握拳夹肋,勾脚大腿与小腿呈135度向斜后方抬起,循环往复……将正确的拍胸舞语汇教授给学生,提高了学生识记拍胸舞语汇的效率,使学生对拍胸舞语汇印象深刻。

图2-3

图2-4图2-5

(三)“听音识舞”教学法

拍胸舞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信仰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特殊舞种,要让学生深入而又快捷地了解拍胸舞的真谛,从音乐着手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

远古拍胸舞表演借助拍击自己的双臂、双肩、双腿发出声响进行伴奏。为适应群众健身需要,拍胸舞出现广场舞蹈的新形式,使用伴奏音乐多为《三千两金》《正月点灯红》《风打梨》等南音曲目。在拍胸舞教学中,通过欣赏南音,即早期拍胸舞音乐,其具有浓厚中原古越遗风的格调韵律,加上闽南特色的伴奏乐器做基调,不仅让学生学会拍胸舞的舞蹈肢体语汇,还可深入到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有助于体会拍胸舞真谛。

还可借助闽南语教学,提高效率。可以让基本掌握闽南语的学生当小老师,协助教师进行闽南语教学,借助对闽南语学习的兴趣形成对拍胸舞的热忱,从而提高跳拍胸舞的活跃度。从格调专一、气氛舒缓的南音曲目到诙谐有趣、气氛活跃的闽南歌曲作为舞蹈音乐,能使拍胸舞适合不同场合表演。

闽南童谣是闽南歌曲的特色模块之一,用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语以及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进行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儿童民歌《丢丢铜》中的‘丢丢铜’是象声词,模拟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反映了闽南的方言特色。将歌曲《丢丢铜》做背景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感受其特殊的节奏,以闽南童谣的平仄节奏作为闽南拍胸舞“打七响”的节拍,将舞蹈语汇贯穿其中。将“打七响”的平稳节奏加上闽南童谣的歌词,使拍胸舞有了“唱跳并进”的特点。口语化且押韵的歌词本身能引起小学生兴趣,加上唱词与肢体动作相结合,丰富了表演形式,更帮助学生记住动作语汇。闽南童谣与闽南拍胸舞的有机结合,在闽南拍胸舞传承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 拍胸舞融入中小学校园的效果

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新式教学法在实施中产生显著效果,有利于推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也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这一开创性举措实施到底。

首先,提高了中小学生对学习拍胸舞的兴致,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采用新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中小学生学习动作的能力,还有助学生深入了解闽越传统文化。新式教学法中不论是利用趣味民间故事勾起小学生的好奇心,还是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动物模仿,都具有书本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其次,学生的纪律观念逐渐增强。在拍胸舞教学的过程中,队形、动作的统一度,需要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即认真完成教师规定的动作节奏和空间调度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期望值,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养成自觉自律的行为。最后,新式教学法提升了中小学生舞蹈文化水平、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从模仿动物形象晋升为舞蹈舞台形象,从了解舞蹈创作背景到动作解剖,从民间文化到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新式教学法的有效推行,不仅缩短了中小学生学习拍胸舞的速度,推动其在校园内生根,成为学校的特色办学项目。在校内汇演活动中,拍胸舞将会作为校本特色呈现给师生;在校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类别,受邀参加街道办、文化宫等单位举办的活动或者展演,向人民群众推广和传播。拍胸舞在市民生活里出现的次数频繁了。潜移默化中,认识拍胸舞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从拍胸舞的教学者到中小学生,再到身边耳濡目染的家人长辈,拍胸舞不仅在舞蹈专业领域里得以延续,而且在非专业领域里都得以广泛传播,得到有效的传承。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突破,闽南拍胸舞的发展空间、表演内容都将与时俱进,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也更加新颖。青少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有力传播者、宣传者,倘若青少年喜欢跳拍胸舞了,便扩大了拍胸舞的传播范围,使闽南拍胸舞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更加得心应手,闽南拍胸舞便不会出现传承后续无人的结局,将继续在百花争妍的舞蹈艺术殿堂里,别具一格,永葆生命力。

猜你喜欢
语汇闽南舞蹈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闽南,闽南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