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 ,王 莉
(1.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2.青岛海慈医疗集团,山东 青岛 266034)
2010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在《护理的未来:领导改革,增进健康》报告中指出,“20世纪护士接受教育的方式已不足以应对21世纪的保健现实”“护理教育需要重新审查、更新,以适应病人不断变化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1]。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引起了护理学者的注意。美国《时代》周刊、加拿大《环球邮报》等先后将其誉为“当今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改革”[2]。在护理教育领域,翻转课堂日益受到关注,相关文献逐年增多[3]。本文深入剖析翻转课堂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旨在推进翻转课堂在我国的实施,为护理教育提供一种新模式。
国内外许多教育研究者一直试图将翻转课堂概念化,学者杨晓宏等[4]指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翻转课堂目前仍无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严格定义,国内外诸多学者大多采用描述性定义来阐释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2000年时被称作“颠倒教室”。Lage等[5]把“颠倒教室”最初定义为“传统上发生在教室内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之外,反之亦然”。Bergmann和Sams是翻转课堂研究方面的权威,他们将其描述成一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模式,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并转变课堂时间,使学生参与内容的应用,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评估,并在需要时单独或与学生一起工作[6]。具体来说,在翻转课堂中,传统在课堂环境中呈现的内容被指定为课前完成的家庭作业,而上课期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习,如案例研究、学习实践、游戏和基于模拟的学习[7]。
我国学者周平[8]认为翻转课堂从教学组织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将知识片段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微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中教师对分层知识点的讲解,在课中通过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来完成作业以将知识吸收内化,在课后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复习巩固的教学形态。这些看法得到了广泛认同。
在2012年,Bergmann和Sams成立了翻转学习网络组织。2013年Hamdan等[9]认为翻转课堂实践有4个关键构成要素:灵活变通的学习环境,变革后的学习文化,详细计划的学习内容,专业的教师,这些构成了四柱模型。但是关于四柱模型的研究更注重设计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实践,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经历以及学习平台的重要性。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有学者[10]提出了在4个支柱基础上增加3个支柱,即循序渐进的网络学习活动、积极有用的学习经验、无缝衔接的多元化学习平台,构成七柱模型。
虽然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培养学生的依赖性,不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11]。为适应当今复杂的医疗环境,护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以问题为基础、促进批判性思维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被动的知识转移[12]。国外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护理教育目标非常吻合[13]。为此,国内外教育者将翻转课堂应用于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护理教育中,并探索其应用效果。
孟萍萍等[14]在中职护理专业解剖课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结果发现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对解剖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陶巍巍等[15]随机抽取两个护理本科班,分为翻转课堂组和传统教学组,在54学时的内科护理学课程和48学时的基础护理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学业成绩、医学教育环境和学业情绪评分,结果发现翻转课堂可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对医学教育环境和学业情绪的评分。随着对翻转课堂探讨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尝试在更高层次的护理教育中应用该模式。谢博钦等[16]在8所护理院校护理哲理与理论构建、高级质性研究、高级循证护理3门护理核心课程中,对35名研究生(26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开展两轮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翻转课堂),研究证明该教学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成效,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将翻转课堂应用于临床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聂雯瑾等[17]按照入职时间将105名护士分为传统教学组(46人)和翻转课堂组(59人),在15课时的眼科专业知识培训后发现相对于传统教学组,翻转课堂组考核成绩、护理行为能力显著提升。朱慧云等[18]将100名新入职儿科护士随机分为翻转课堂组和传统对照组,在两组入科后经过每月一次共6次护理查房后,发现翻转课堂组理论考核成绩及对护理查房的满意度更高。
在人口健康课程教学中,Simpson等[19]按照入学时间将学生随机分为翻转课堂组和传统教学组。通过学期末课程评分以及调查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两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翻转课堂组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更积极。此外,翻转课堂组学生认为,新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学习更灵活,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68%的学生认为应该有更多这样的课程设计。Critz等[20]在一项研究生儿科实习项目中指出,相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更高,对教学内容、课外阅读、测验难度、案例情景、预先录制的讲座以及作业数量的满意度超过75%。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教学质量对护理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有着巨大影响。美国急诊护士执业者协会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急诊护士继续教育中,研究发现,这种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时间,有利于急诊护士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21]。
国内外研究表明,翻转课堂不仅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及护士的理论、实践考核成绩和满意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其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临床实践能力等,促进了专业成长。
翻转课堂的实施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功能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和充足的教学资源。国外教学资源包括可汗学院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等,国内的有中国精品课程、网易公开课程、中国大学慕课课程等公开视频以及教师自行制作的微视频等,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翻转课堂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22]。尤其我国部分学校由于硬件设施、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无法提供功能完善的教学平台支持翻转课堂的实施。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继续丰富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加大硬件设施投入,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创设信息化教育环境。
3.2.1教师时间和精力不足 许多教师认为实施翻转课堂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据Peisachovich等[23]非正式估计,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准备时间增加了150%。因此,Rooks[24]提出了一种新的护士角色,即护理内容策划者,可以帮助教师浏览、评估、收集资源,让教师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来为学生答疑解惑。所以,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合理安排,实施频率要与学校师资力量相匹配,必要时为教师安排技术人员和助教。
3.2.2教师角色转换困难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由曾经“课堂的主人”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角色转变让部分教师感到焦虑不安,难以适应,他们“害怕在学生面前哑口无言”[25]。这种转变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自行或在技术员辅助下制作教学视频,在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水准和学习风格基础上,制订符合实际的个性化课堂组织策略和活动方式,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但是,目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年长的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之前,需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开展统一的规范化的培训,包括对翻转课堂概念和模式的深入剖析、教学视频的制作、高效的教学策略等。
3.3.1学生角色转换障碍 尽管大部分研究显示学生对翻转课堂表示支持,但仍有部分研究表明,学生更喜欢传统教学方式。比如Missildine等[26]认为在本科护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提高了考试成绩和通过率,但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角色转变需要学生完成大量额外的工作,加重了学习负担,同时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心理压力更大。因此,一方面需要设计循序渐进的翻转课堂教学,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消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3.3.2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自主学习是顺利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国外学者[27]的研究显示,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自主学习方式。在我国也是如此,学生大多习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仔细告知学生课前学习的内容和重要性。另外随着网络学习平台功能的完善,还可以借助平台的数据记录分析功能来确保课前网络学习的实施,并在课前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测验,有条件者可将测验成绩纳入学分或最终成绩,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效果大多从考核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满意度调查多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缺乏客观性,评价大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忽略了对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的评价。虽然邰春玲等[28]通过对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初步构建了一个涵盖课前准备、课堂活动和课后回顾等方面的翻转课堂评价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及35个三级指标,但是应用者较少,大多数研究依然采用传统评价手段。因此,未来应致力于构建规范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推广应用。
国内外学者在不同层次护理教育、医院护理培训和临床实践中应用翻转课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提高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翻转课堂在护理教育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新时期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虽然这种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将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能适应复杂医疗环境的护理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