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重点。因此,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学科,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学生所处年龄段不同,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内容也有所差异,教师如果不能认识到其差异性,做好衔接工作,则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因此,本文分析最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进行衔接工作,以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衔接;创新思考
进行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体育知识过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并让学生对体育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然而在当前工作开展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体育课程与初中体育课程的不同之处,在教学时存在多方面的不协调性,从而让体育教学难以突破当前的束缚,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转换思路。因此教师要注重与体育课程衔接的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一、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特征
对于当前的中小学体育衔接课程来说,遵从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身体素质为主,主要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锻炼身体为目的,这个阶段的体育活动不会涉及过多的有难度的动作,通常会以开展游戏和进行体操练习为主,但是此种项目,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由于学生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主科的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身体素质和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引领作用,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无法发表个人意见,从而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
对于中学的体育课程来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但是由于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和中学有所不同,学生很难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同时由于小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且体育常识缺乏,对于相关的体育技能也有所缺乏,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作为体育课程的衔接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认识到课程的差异性,不断推动课程衔接的开展,运用健康的发展方式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提高身体素质。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作为小学的体育教师,要紧跟初中的发展思路,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适当地融入初中的体育技能训练,更好地做好相关工作衔接。在小学阶段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首先,教师要适当地引入体能训练,以增强学生对初中体育课程的适应程度,帮助学生在体能上先做好准备;其次,也要增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带领学生以游戏化的方式来化解课堂知识,适当地对学生讲解相应技巧,引导学生对初中的体育技能训练有所了解,让学生的思想和体能更符合中学的学习要求,为初中的体育课程学习,做好铺垫工作。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相应的体育训练技巧,激发学生想要深入学习的兴趣。在进行足球课程学习时,教师要打破以前只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主动去接触足球,掌握相应的简单技巧,如简单的运球射门或者进行交替传球的小技巧,让学生在接触足球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初中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工作。
(二)引入文化教育内容,树立正确体育观
老师在进行学生体能训练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建设,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体育事业发展成熟的运动人员,取得一定成就的运动人员,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构建培养自己成为体育人才的信心。
例如,在進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可以引用姚明、易建联等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为榜样,让学生以优秀的人物为榜样,更好地激发自身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对体育知识更加向往,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不再抵触,并为深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适当组织竞赛,提高学生竞技精神
在经历过小学的体育教学后,学生刚接触较为深入的初中体育知识,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学习中。
如教师可以举行800米接力赛,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对于竞赛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竞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在鼓励的前提下,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督促学生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三、结语
小学到中学的体育衔接工作可以有效发挥出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体育要领,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思维,更好地适应高阶段的体育学习,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后续成长做好铺垫工作,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大柏.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创新模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8(07):230—231.
[2]王大柏.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7(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