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巽 黄冰凤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新课题,是做好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保障和核心内容,对乡村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建设内在地包涵着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堡垒;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以文化人,孕育乡村文明好风尚。
关 键 词: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并作出总体部署,即乡村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工作。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新课题,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新时代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今年9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对文明乡风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而是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需要。我国农村人口庞大,乡村是一个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的广阔天地,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乡村的社会风气和农民的文明程度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可以说,乡风文明,则乡村振兴;乡风不文明,则阻碍乡村的发展;乡村振兴不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
(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乡村振兴是塑形与铸魂的相互统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就要努力传承文化基因、保留优秀文化形态、珍惜文化资源、守正文化根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乡风文明作为先进文化的体现,是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的进步状态,发挥着铸魂育人的作用,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要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移风易俗,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农民更热衷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精神文明层面的生活越来越迫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不断注入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基础,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乡村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2018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之美既要青山绿水,也要乡风文明内涵之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对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起到关键作用。具体地说,乡风文明为产业兴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要实现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的要求必须提升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这就需要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进而构建稳定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自主提升乡村文化品牌,以文化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格局及广大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而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优秀农耕文化则内在地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重点以科学方式去治理、保护生态,树立科学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为生态宜居营造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乡村治理需要以乡风文明为依托,利用乡风文明建设中优秀的乡贤文化、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良好的家风家训来提升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和自我规范意识,进而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合一的治理体系,实现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转变。生活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体,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人民的精神文明富裕提供了文化保障,如安土重迁的乡土文化、勤俭节约及友善互助的传统美德等都是乡村人民的精神支撑。
(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来看,乡风文明始终没有变,这明显体现出乡风文明的极端重要性,是一以贯之的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传承、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改变以往乡村建设重经济轻道德的现象及缓解邻里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另一方面,乡风文明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农村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乡风文明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所在,必须常抓不懈,决不能走形式主义道路,急于求成,而是通过切切实实的行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如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的建立,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举办农村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文艺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在农民心底播种文明之花。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的要求始终没有变。“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2]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乡风。正如《管子·版法》所言:“必先顺教,万民乡(向)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乡风文明建设内在地包涵着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旨在用乡风家风民风解决农民们思想上的矛盾、头脑中的烦恼、心底里的忧愁,不断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文明的乡风
乡风就是乡村的风气,是指特定乡村内人们的信仰、观念、操守、爱好、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且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被乡民仿效、传播。[3]文明的乡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风中摒弃了消极成分后的精粹,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的村规民约和社会道德风气以及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等,具有固定性、稳定性等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文化的根在农村。滋养着文明乡风的乡村文化,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内蕴于村居建筑、乡村格局、风俗习惯、乡规民约、民间信仰等众多方面,不但与山水田园和特色村庄相得益彰,而且与乡村所具有的风俗礼仪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如勤耕重读的文明乡风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耕读文化的传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尊师重教、求学好问、知恩图报等用金钱换不来的美德。湖南的杨柳村和秧田村、浙江的古渊头村、河南的陶桥村等博士村群的出现正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勤耕重读”文化,是他们在传递着缕缕书香,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灵魂。新時代的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农村文化为依托,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基因、保留乡村先进文化形态、珍惜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守住乡土文化的根。
(二)良好的家风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4]家风是家庭的性格,是家庭的形象,是家庭的魂魄,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质朴优良的家风不仅可以带动一家之兴,更是促进整个乡村风气风俗文明进步的鲜亮底色。抓住家风,就抓住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牛鼻子”,乡风文明建设内在地包涵了良好的家风。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让培育良好的家风成为一种行动自觉,教育家庭成员自觉传承优秀家风,积极学习周恩来的“十条家规”、沈因洛对家人的“一寸不让”、焦裕禄“不能搞特殊”的焦氏家风以及杨善洲对家人的“苛刻”教育,进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境界。同时,大力推动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营造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的浓厚氛围,创建出一批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睦邻团结的“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以良好家风带好乡风、民风和政风,着力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
(三)淳朴的民风
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5]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主力军。民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乡村人民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淳朴的民风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提升农民的精气神,促使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民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互联网的双重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都发生很大改变,大量的休闲时间加之农村精神生活的缺乏使原本勤俭节约、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朴实无华的民风逐渐被淡化,随之而来的是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陈规陋习之风抬头、村霸横行、黄赌毒及邪教活动盛行,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问题还大量的存在。这些农村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巨大的家庭负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也扭曲了社会价值观,加大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难度,如何营造淳朴的民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广大乡民转变观念,把树新风与弃陋习相结合,注重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参加村里的文娱活动,认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生产生活技能等。制定村规民约,秉持“公平风”,杜绝“关系风”和“人情风”,提升村规民约在农民心中的认可度,弘扬风清气正的乡村淳朴民风。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进路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保障和核心内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乡风文明建设。要依法依规,建设文明乡风,必须加强制度保障,实施有效管理,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中增加文明乡风建设的相关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指导规范村规民约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通过思想引导、组织引领、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路径模式形成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社会治理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既要充分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和方式,同时要注意发挥农村传统治理资源的作用;发挥好村规民约在弘扬公序良俗方面的积极作用,降低乡村社会治理成本,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一)思想引导: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文明乡风,最根本的要以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支撑。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看不见、摸不着的乡风文明建设则容易被忽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从思想上下功夫,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引导广大乡民们自觉转变观念,实现“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主动地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
进行思想引导时,首先要加大力度宣传党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使乡民们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乡风文明建设。自觉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警惕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凝心聚力、提振精气神。其次,要引导乡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文明家庭建设、村规民约的培育与践行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落地落实,落小落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再次,加强乡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乡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效果。要通过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设立乡村道德讲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堂,举行好人好事、文明家庭系列评选活动。以德育人,用最真实的乡村榜样故事,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建设,切实提升乡民们的道德素养。最后,引导乡民树立文明的生活观。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乡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却呈现下坡路线,部分乡民人情攀比、好吃懒做、拜佛信教、打扑克麻将等现象大量存在。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引导乡民树立文明的生活观,脚踏实地,保持农民淳朴的作风。
(二)组织引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加强党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7]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特别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
一方面,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好乡风文明建设,关键要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乡民团结协作,共同建设美好乡村。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抓好党支部建设,整顿党支部软弱涣散现象,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建设一支真正为农民办实事的党支部。提高党支部选人、用人标准,稳定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把政治信仰强、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一心为民辦实事的优秀党员纳入支部班子。党支部要勇于为民发声,对农村存在的野蛮行为以及欺凌霸道现象敢于挺身而出,对农民的义行善举善于发现并给予表彰。党支部带头移风易俗,以实际行动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其次,严惩农村基层干部的“微腐败”行为,以良好的官风引领文明乡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较大进步,村干部的官风有所改善,但“微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歪官风”直接影响到乡风文明建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对乡民产生很大影响,村党员干部的“官风”直接影响着乡风民风家风的文明程度,必须严惩村干部“微腐败”行为,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及充当保护伞的村干部,以风清气正的官风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加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廉洁教育引导,筑牢“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思想防线,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及时公开村的财务收支状况和村务中的各项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要坚持依靠群众,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自治组织,进而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多数是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办事公道的党员或乡民代表,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并有效指导广大农民学会正确区分优良的传统礼俗和丑恶的陈规陋习,坚决摒弃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的错误做法,共同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黄赌毒、非法宗教活动,共同营造安全稳定、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文明观念、文明生活态度的树立,既需要教育引导,更需要群众参与,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治理方式。近年来,不少地方建立红白理事会、乡民议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在文明乡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浙江象山探索出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民说事”制度,村里所有的事农民都可以去说去议,最后由农民群众自己来定,这就是符合农村特点的治理方式。发挥好群众性组织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让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三)文化熏陶: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不可少的部分。要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挥文化的传承和浸润作用,以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结合广大农村实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农村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首先,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文化阵地,打造村级公共服务平台,把基本公共服务送进村,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惠农活动,满足乡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多数农村都设有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但由于监管不力以及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务工读书、定居,农村出现空心化和三留守现象,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率极低。因此,要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完善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这些文化阵地发挥作用,使农村文化广场“用起来”与“火起来”。进一步学习借鉴浙江乡村振兴经验,遍布浙江全省农村千家文化礼堂已成为乡村道德教化伊甸园、耕读传家复乐园和凝心聚力心家园。通过精准扶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开展农村家庭健康行动等,凝聚共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政府、社会各界人士、村委会协同发力,通过各种文化惠农活动给农民带来精神文化“大餐”,享受精神文化盛宴,尽力做到“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产品送到身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营造与民同进、与民同享、与民同乐的乡风文明建设氛围。
其次,加强教育引导,重视农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一是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从小抓起。当前一些乡村的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大困难,尤其是贫困家庭孩子辍学失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读书无用论”有所蔓延。要高度重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保证农村辍学失学孩子接受教育,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义务教育制度,为乡风文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二是抓好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在农村地区,农民接受的职业教育和科学知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要充分利用农闲的关键期,开展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新型农民队伍。
再次,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守住乡土文化的根。“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文明的软实力。”[7]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它的根脉在乡村,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味、乡德等构成丰富多彩的乡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继续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文化人,增强乡民的凝聚力和对市民的吸引力,孕育中华乡村文明好风尚。
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保障和核心内容,对乡村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艰难的工程,培育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和淳朴的民风,需要各级各部门各民族乡民一同努力,加强思想引导、组织引领和文化熏陶,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实现中华乡村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 .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A].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3.
[3 徐学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J].中州学刊,2018(09):71.
[4]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 (1) .
[5] 习近平十九大后首次调研,这6个细节意味深长![EB/OL].(2017-12-13)[2019-10-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13/c_1122103679.htm.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7]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人民出版社,20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