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敏
【关键词】 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空间;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37—01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阶段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时,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相关知识点,进而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明确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如何更为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优化课堂教学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教学领域已经逐步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化应用,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通过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确保学科教学具有更高的生动性,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有效扩充课堂信息容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确保更为有效的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学生发展。同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学习工具和教育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使教学进一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
二、創设教学情境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时,结合信息技术能够确保有效提升学生理论体系的丰富性。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渲染课堂气氛。在此过程中,通过合理创设课堂情景能够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学内容,有效改善课堂教学。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其信息资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器官科学调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合理应用资源库、校园网、教育软件等多种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相关内容,确保学生具有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选择自由。除此之外,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综合效应,学生能够对语言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加工和提取,进而对学生思维进行更为有效的启迪,实现学生信息吸收和输出质量的有效提升,使其具有更高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教育人员需要基于新课程理念和当代教育思想,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深入探究,确保教学过程的合作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实现教育模式的有效创新,使其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需求。例如在进行“祖国真大”一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确保学生对我国领土具有基本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海峡两岸人员对于团圆的渴望,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台湾与大陆人民之间紧密的联系,进而明确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拓展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具体生活实际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学生主观认知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小学阶段学生普遍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较少,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而通过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课堂限制,在广阔的生活范围内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家乡的山山水水”一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家乡在地图内的具体位置,使其能够在地图上找到家乡。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家乡的变化,确保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对家乡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畅想家乡的未来,使其对家乡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从而对家乡具有更高程度的热爱。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有效整合图片和音频,确保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具有更高的兴趣,进一步确保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科学保证教学效果。
四、整合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普遍以教师说教为主要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压力和枯燥感,进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确保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具有更高的创造力,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视野,打破固有思维的局限性,使其进一步认识到课程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确保学生学习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交互性,保证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有效选择,实现学习空间的开放性。这种教育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有效整合品德与社会和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育模式的有效创新,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进而有效保障课堂效果。
(本文系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专项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思品教学实践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186230038)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