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正
摘 要:数学抽象是学生必备的思维思考方式,而这种摒弃数学物理属性而直接获得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我国初中教学中培养其数学抽象思维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速度以及课外独自复习能力,因此,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自身的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努力提升其“数学抽象”思维。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初中数学中“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作用,随后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抽象”的培育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数学抽象;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引言:
当前的数学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点以及解题步骤的灌输,让学生进行知识点和解题知识大量储备,通过不断地复习和熟悉,掌握数学知识,以达到在做题过程中灵活应用的目的,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通过使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刷题,从而与知识点之间进行磨合,掌握各知识点在各种题目当中的应用方式,使其能够在大量的付出中掌握考试中的应试题目,但无法使学生在全新的题目中进行灵活变通,导致学生在日常的考试中能够自由应对,但急剧降低了学生在中考等具有全新题目的考试中的竞争力。
一、初中数学中“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作用
提升学习速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其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的抽象含义,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的物理属性,直观的看到数学知识中所需掌握的重点,从而能够以数学的抽象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进程,进而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思维方式让学生从抽象层面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更为简单的答题方法,在快速高效的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在课外进行知识点的自我学习与复习,而以此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加简单的看待数学问题,因此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帮助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调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否则会降低其授课的整体速率和进程,而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此能力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摆放在统一水平线上,摆脱班内学生原本学习能力的不均限制,从思维层面上进行教育教学,以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抽象”的培育策略
(一)展示教学
“数学抽象”是指让学生摆脱数学物理属性获得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知识点的物理含义让学生对其进行基本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辅助教学工具进行展示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物理属性的学习产生思维上质的飞跃,因此数学抽象是一种数学认识提升与升华的过程,在展示教学过程中,要让引导学生突破数学知识物理属性的限制,从而在思维层面对数学的抽象知识进行了解、认识与掌握[1]。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视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各种实物,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各方向所能看到的投影。
(二)情景教学
创建与教学环境像适宜的情景进行教学是大多数科目所必需的教学方式,而在学生数学抽象的培养和建立的过程中也要借助相應的情景完成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师营造的课堂情景联系实际生活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学习认识,加深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真实体验建立“数学抽象”思维。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抛硬币”,以提升学生对概率与随机的认识。
(三)思路教学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教授学生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和质量,以提升学生在各种数学考试中的竞争实力,而建立学生的“数学抽象”,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改变授课方法和理念,即由解题思路的教学转变为数学抽象思路的教育,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以便于学生这一思维的形成以及日后的完善和发展。
(四)课堂反转
课堂翻转是指转换学生和教师身份的特殊课堂,让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对同学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力,从讲解过程中提高自身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教师能够在学生的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审核和修正,此过程是一个让学生暴露错误,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的环节,而在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中,教师让学生对获取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讲解,能够有效的建立学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2]。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教学完成后,让学生在讲台上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讲解,从而使教师能够有效的发现学生的知识误区,帮助其改正和完善。
三、结束语
在学生考试竞争压力极大的现代教育当中,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符合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提高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的竞争力,提升其对全新考核内容的应对能力,是当代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改革自身教育观念,着重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这一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毅.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策略——基于核心棄养培养的科学性、适用性视角[J].数学教学通讯,017(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