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诗瑶
摘 要: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传播学理论研究意识形态认同的运行机制,分析网络传播方式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环境、新挑战,以辅导员为例,为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提升寻求解决路径。
关键词:网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高职学生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发展,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当代高职学生们,已将网络作为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传播环境下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给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应对挑战,引导高职学生在认知上接纳、在情感上喜爱、在意志上信仰、在行动上践行主流意识形态[1],是促进学生成长、维护国家稳定和党执政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运行机制
意识形态可以被侠义的界定为,一定社会中代表和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利益,为保证统治阶级合理性与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的思想体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包括了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等。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高职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运行过程可以简单归结为认知、选择、整合和内化三个阶段。
(一)认知
认知是意识形态认同启动运行的第一阶段,是指信息接受主体对大脑接收到外来信息的感觉、解读等过程,是基本的被动感知阶段。根据行为心理学刺激反应理论,信息的传播覆盖度越大,传播强度、频率越高,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大覆盖、高强度、高频率的“洗脑式”传播,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意识形态作为外来信息,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学生被动、机械的接收意识形态信息,形成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推广”开来,分散着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
(二)选择
基于传播学受众理论,信息接受主体即受众,在接收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需求,在已有观念、意识的基础上,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信息,这种选择心理被认为是受众普遍的心理现象[2]。
1.选择性注意
对于外来的信息刺激人们不会被动注意所有内容并做出反应,面对网络碎片化的信息輸出,是一扫而过,还是深入关注,取决于学生的喜好、兴趣、习惯等。高职学生有较强的选择心理,相比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性、理论性教育信息,娱乐新闻、热点八卦等信息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
2.选择性理解
受众对已经感知且注意到的信息进行解读,赋予其意义的过程即为选择性理解,理解的程度与受众的阅历、文化素养、情绪等因素相关。高职学生普遍在自身素养、认识能力上有一定的弱势,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式出现偏差,或者受特定情境下情绪的影响,可能会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不符合常理的歪曲理解。
3.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指对接收、理解的信息,经过筛选,保留记住一些与受众既有观念、需求、价值标准相一致的内容。记忆是人们主动发起的内层接受机制,被记住的通常是受众认为最有价值、最符合自己利益需求的信息。高职学生独立意识较强,崇尚个性自由,在接受意识形态信息时,可能因为道理自己都懂,感觉没新意,而产生逆反心理,舍弃记忆相关信息。
(三)整合和内化
整合是指人们对选择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其与已有的意识衔接、统合。内化是认同的最高境界,即人们将整合吸收的信息融入自己的意志,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由衷的敬仰,自觉以其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追求。
高职学生中存在认知模糊、理想信念缺失、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不足等现象,部分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对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外界群体的肯定才能得到巩固、强化。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整合和内化阶段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因此,如果能让高职学生自觉整合与内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以其指导社会实践,就可以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态度不断传播。
二、网络传播对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争夺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
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来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众传媒,自媒体、新媒体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同时,传播的载体也从单一的电视、杂志等拓宽到人人触手可及的手机客户端,信息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及时发布、互动反馈,我们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相比枯燥的思政课堂,高职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新媒体的内容传播削减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弱化了教育传授者的权威。
(二)网络传播侵扰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理解
1.传播披着外衣的非主流意识形态
在微信公众号中,不乏一些披着学术性外衣的推文,运用“最新研究发现”、“历史真相”等标题吸引关注,实际上讨论的则是偏离本质与真相,带有强烈非主流意识导向的言论。高职学生通常是18-22岁的学生,不少学生还处于认知较为模糊的年纪,加之其个人经历不足,这类信息很容易误导一些辨别能力不足的学生。
2.娱乐化解读主流意识形态
从认知和选择性注意的角度来看,人们更愿意接受娱乐、有趣的信息。微博上带有讽刺、恶搞和调侃意味的表情包、段子等,例如“新闻联播中最真实的一句话是:现在是北京时间7点整”,因为迎合网友们追求娱乐的心理需求,得到广泛传播。这些信息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对历史、社会现象等认知错位,将吐槽式的娱乐演化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触。
(三)网络传播引起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争议
1.利用从众心理渗透不良信息
高职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集体生活使学生更易于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各种意识形态都已经意识到,网络民心是巨大的政治资源[3],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利用网络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有争议的政治话题,带动学生的情绪,伺机收买学生成为其“意见领袖”,在校园中渗透不良信息,引起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争议。
2.利用错误论证引发批判心理
网络时代,开阔的眼界、大量的信息获取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他们对信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容易受错误逻辑的引导。例如近年网络上宣扬美国的民主,片面化解读民主概念,将不良社会现象归因于我国的非民主政治制度。这类错误论证,会使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质疑、批判心理,使主流意识丧失公信力,为学生所疏远。
三、提升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途径——以辅导员为例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4],是学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一)提升辅导员的个人传授能力
基于传播学理论,高职学生作为信息受众,其接受到的信息流量、质量等受信息“把关人”的直接影响。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把关人”,信息通过辅导员的把关,有价值的部分被加工、筛选、整合出来,引导学生关注。因此,提升高职辅导员的把关、传授能力对其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极为重要。具体来说,辅导员需要从三个方面提升个人能力:
1.提升理论魅力
辅导员个人理论水平、政治觉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优劣。面对网络传播主体政治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辅导员应该自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关注时政动态,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保持清醒,在工作中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理论魅力,增强传播工作中的说服力。
2.提升知识魅力
高职学生兴趣广泛,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文化认识才能跟上学生的视野和关注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提高自身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威信。同時,辅导员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网络学习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以实现对信息的正确解读和传达,帮助学生多维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逻辑。
3.提升人格魅力
前文提到,兴趣、情绪、观念等是高职学生意识形态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辅导员应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关怀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学生成为“朋友”,获取学生的信任,消除高职学生中存在的逆反心理,使辅导员的教育传播行为得到学生的共鸣。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需求,教育过程需因人而异,适时调整,让学生身心愉悦的自觉接收教育信息。
(二)发挥学生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信息传递中少数具有影响力的人我们称为“意见领袖”。网络传播环境下,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已占领了信息传播的一席之地,高职学生喜好新事物、思想活跃,辅导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平台成为校园信息传播的“意见领袖”,例如学生会运营公众号,收罗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他们需要先看看“意见领袖”的反映和认同程度,再决定自己的选择或取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校园“意识领袖”站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中间环节,其号召力和说服力可能还高于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应重点关注学生干部、优秀党员代表等学生,在高职学生群体内发现、培养“意见领袖”,发挥其示范作用,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对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内化和反馈进行科学引导。
(三)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方法
1.多方合力实践育人
高职学生普遍生活经历有限,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直面实际问题,理论结合实际。户外教学、志愿服务等传统的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在当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继承并不断创新。例如与思政教师共同策划、组织实践育人活动,争取校园和社会多方单位的支持,将意识形态教育带入社区、企业等,帮助学生切身体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认同感。
2.搭建线上育人平台
辅导员应主动搭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延伸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传播的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进行表达,抢占微信、微博阵地转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同时,通过网络收集学生的建议和观点,积极回应学生的疑惑,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对校园新媒体的认同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和指导性,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赵妍.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实困境及路径诉求[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5):110-111.
[2]冷文勇.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3]李艳艳.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J].红旗文稿,2015(14):9-12+1.
[4]《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
[5]张雷.基于传播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