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守财奴葛朗台的形象。文章从典型环境描写、典型形象塑造、细节描写三个方面分析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
关键词:《欧也妮·葛朗台》;典型环境;典型形象;细节描写
作者简介:荆煜君(1969-),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2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他那包括91部小说和2400多个人物的《人间喜剧》堪称世界文学史上一座前所未有的文学大厦,也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克生活在19世纪上半期,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和发展的时期。金钱交易作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巴尔扎克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社会的根本特征,把它深刻形象地表现在作品中,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化。其中,《欧也妮·葛朗台》是其杰出的代表。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原是一个富裕的箍桶匠,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他采用贿赂官员、投机钻营的手段,迅速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但他吝啬成性,精于算计,盘剥外人,刻薄家人,不仅间接害死了太太,而且断送了女儿欧也妮的幸福。最终,他在巨大的财富中死去,临终的遗言是要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作者塑造的老葛朗台成为“唯金钱至上”的典型,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守财奴形象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
巴尔扎克受到环境决定论的影响,认为社会上的人所以千差万别,都是环境造成的,所以他以无穷的细心去描写他的多种人物用作生活和行动场所的环境。《欧也妮·葛朗台》中,环境描写主要表现了社会风尚和人物性格。
小说第一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法国内地城市索漠的街道、建筑、居民的日常生活,叙述了葛朗台的发迹史,同时提到城里人对他的态度。因为葛朗台精于算计,“投机事业从没失败过一次”,而且“索漠城中,不是个个都给他钢铁般的利爪干净利落的抓过一下的吗?”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看见了不觉得又钦佩,又敬重,又害怕”,以至于“偌大一笔财产把这个富翁的行为都镀了金”,“葛朗台的一举一动都像是钦定的,到处行得通;他的说话,衣着,姿势,瞪眼睛,都是地方上的金科玉律”。这几段文字将普通大众对富翁的敬畏以及对财富的渴慕描绘得十分到位,这就是葛朗台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风尚。
小说第二部分,葛朗台的侄儿查理来到索漠的伯父家,晚上就寝的时候,“查理看到楼梯间墙壁发黄,到处是烟熏的痕迹,扶手全给虫蛀了的楼梯,在伯父沉重的脚下颤抖”,“他疑心走进了一座鸡棚”。查理走进卧室,“那种黄地小花球的糊壁纸,像小酒店里用的;粉石的壁爐架,线条像沟槽一般,望上一眼就教你发冷;黄椅子的草坐垫涂过油,似乎不止有四只角;床几的大肚子打开着,容得下一个轻骑兵;稀薄的脚毯上边是一张有顶的床,满是蛀洞的帐幔摇摇欲坠”,他望着佣人问道:“这当真是葛朗台先生的府上吗?当过索漠区长,巴黎葛朗台先生的哥哥吗?”这部分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了葛朗台虽有钱但吝啬的性格。
二、重视典型形象的塑造
巴尔扎克说过“最高的艺术是把观念纳入形象。”为了塑造出守财奴的典型形象,巴尔扎克将葛朗台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思想,从日常生活到大事处理,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做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他的外表是这样的:“他身高五尺,臃肿,横阔……嘴唇没有一点儿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这副脸相显出他那种阴险的狡猾,显出他有计划的诚实,显出他的自私自利”;“他老是同样的装束,从一七九一年以来始终是那身打扮。笨重的鞋子……四季都穿一双呢袜,一条栗色的粗呢短裤……他的手套跟警察的一样结实,要用到一年零八个月,为保持清洁起见,他有一个一定的手势,把手套放在帽子边缘上一定的地位。”这个当地的首富年复一年地穿着同一套衣服,可见他的吝啬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尤其是他使用手套的习惯,暴露出他的吝啬已经侵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他的理财本领十分了得,作者形容他“葛朗台先生是只老虎,是条巨蟒:他会躺在那里,蹲在那里,把俘虏打量个半天再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的钱袋,倒进大堆的金银,然后安安宁宁的去睡觉,好像一条蛇吃饱了东西,不动声色,冷静非凡”。他老奸巨猾,心机深细,逢到与人做生意或讨论重大问题,他总会变得口齿不清,理路不明,其实完全是假装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想深藏起来:第一他不愿对自己的计划负责;第二他不愿授人话柄,要人家猜不透他的真主意”,这样“逼对方老是替我这方面打主意,而忘掉他自身的观点”。
葛朗台毕生的追求和快乐就是敛财。精明狡猾的他预见到酒价要跌,就私自破坏葡萄园主的誓约出卖存酒大赚一笔;听说金价暴涨,而购买公债的利润空间巨大,他悄悄地把家里的藏金抛售出去,买进大笔公债,又稳赚一笔。在亲兄弟因破产自杀带来的阴霾氛围里,他因自己的神操作而洋洋得意,兴奋不已。
如此巨富的葛朗台在日常生活方面,对佃户、佣人和家人都吝啬至极。他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每个星期由佃户送来一份足够的食物,都是抵租的;烧火用的木材,是把田地四周的篱垣,或烂了一半的老树砍下来,由佃户锯成一段一段的,用小车送来。他家的佣人拿侬年轻时虽体格健壮但面貌丑陋,到城里找事做到处碰壁,葛朗台雇用了她,因为“在这样一个女人身上可以榨取多少利益,他算得清清楚楚”。拿侬已经服务了三十五年,住小黑屋,穿旧鞋子,终日辛劳,一年的工薪只有六十法郎。他的太太和女儿要负责全家的内衣被服,“像女工一样整天劳作”,每年生炉火的时间都有严格限制,十一月初到三月底,不管春寒不管暮秋的凉意。每逢女儿欧也妮的生日和本名节日,葛朗台会送女儿一枚稀罕的金洋,很高兴看她慢慢积起来,“这不过是把自己的钱换一只口袋罢了”。虽然太太嫁给他的时候,给他带来三十多万法郎的利益,但他给太太的零用,每次从不超过六法郎。葛朗台有时会在生意契约上要买主掏出些中金给他太太,不过他总是零零星星地再从太太手里“借”回来。
葛朗台对遭逢家难的侄儿的态度充分暴露了守财奴的冷酷无情。侄儿查理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庭多年的平静,欧也妮精心布置堂弟的卧室,吩咐拿侬去买从来没买过的白烛和糖,央求拿侬做乳酪和千层饼。葛朗台听拿侬说要为孩子们做千层饼,斥责说:“为了我的侄儿,你想毁掉我的家吗?”他在早餐桌上发现多出来的糖,便拿眼光询问他的女人,并且将糖收了起来。欧也妮为了堂弟,把父亲藏起的糖碟子重新拿来放上桌子,就要被父亲霹雳般的目光瞪着,惊慌到心都碎了。当葛朗台把弟弟的死讯告诉侄儿,查理哭到痛不欲生,他评价道:“可是这孩子没有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这话令欧也妮不禁打了个寒噤。他批评女儿:“查理跟咱们什么相干?他连一个子儿,半个子儿都没有;他父亲破产了。等这花花公子称心如意的哭够了,就叫他滚蛋。”女儿希望他拿钱帮查理的忙,葛朗台威胁要把女儿送到修道院;女儿偷偷把自己积攒的金币送给远行的查理,他雷霆大怒,吼叫着太太和女儿:“你们俩替我一齐离开这儿……天打的!金子呢?金子怎么啦?”他罚女儿不许出屋子,只吃冷水跟面包。在守财奴葛朗台这里,没有人类应有的情感,只有对金钱的热望。
三、重视细节的描写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不足取了。”作为一个社会风俗史家,他对小说的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认真,从城市、街道、房屋、摆设,到衣着、相貌、谈吐、举止等都力求符合实际。他尤其注意经济细节,把银行清理、证券投机、高利贷者的账单、吝啬鬼的饭单、资产者女儿的陪嫁等都一笔笔写得清清楚楚。这位现实主义大师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再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欧也妮·葛朗台》中细节描写有很多。比如:葛朗台将兄弟的死讯、侄儿的痛苦抛诸脑后,躲进密室去考虑买公债的计划,“连根砍掉的两千阿尔帮的林木,卖到六十萬法郎;加上白杨,上年和当年的收入,以及最近成交的二十万法郎买卖,总数大概有九十万。公债行情是七十法郎,短时期内好赚二分利,他很想试一试。他拿起记载兄弟死讯的那张报纸,写下数目计算起来,虽然听到侄儿的呻吟,也没有听进耳朵。”漫不经心地拿起记载兄弟死讯的报纸,计算投资的利润,该是何等的铁石心肠!
再如:妻子死后,为了让女儿放弃对母亲财产的继承权,将所有财产紧紧攥在自己手里,葛朗台对女儿温柔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老箍桶匠变得厉害,常在女儿前面哆嗦”;待到女儿要签放弃继承权的文书时,“葛朗台老头的眼睛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的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女儿决意签字了,他热烈的拥抱着她,说:“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这真是一个守财奴对女儿说的话!
再如:葛朗台临终之际,“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他要女儿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的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这一细节有力地印证了作者评价的“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
总之,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作品里,巴尔扎克以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生动多彩的艺术描写,为我们塑造了守财奴葛朗台的形象,为十九世纪社会风情长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傅敏.傅雷译巴尔扎克名作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71。
[2]注:文中所引《欧也妮·葛朗台》原文,皆出自《傅雷译巴尔扎克名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