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如何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

2019-12-23 07:18许明婧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层次性首诗设置

许明婧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好的问题能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呢?

一、把握课标要求,科学合理设计问题

提问忌大,或过于浅近无意义。例如,备《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之前我就设置了几个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2.文中哪些字你认为比较关键?

3.这几处意象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采之欲遗谁”表达了什么情感?

5.“环顾望旧乡”有什么作用?

后经讨论后认为,问题过多,过碎,不知写了什么,分析了什么意境,过于表面化,不能够从整体去把握和探究本首诗要表达的情感,体现不出层次性和系统性。于是依據课标的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的要求,将问题重新设置为:

1.从主题看是什么诗?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借荷花形成了什么意境?运用了什么手法?

4.请从游子诗、思妇诗的角度分析本诗体现出的情感。

经过实践,一节课讲下来,充分有效的利用了课堂宝贵的40分钟,又使得学生有很好的课堂接受,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在执教曹操的《短歌行》时,我的教学思路是从“忧”字入手,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何而忧,从而体会诗人对人生苦短、渴慕贤才、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诗人作品中浓郁的建安风骨。

在进行教授时,一个班级提出了这个问题“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在思考答案的时候,没有切入点,无法迅速的找到“忧”这个字,进而分析情感。所以,在另一个班及时地调换了问题,让同学们依据初中学过的两首诗《龟虽寿》《观沧海》的尾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设问题,那么本首诗抒发了什么志向情感呢?因为是背过的熟悉的诗,思考就很积极很兴奋。然后在本诗中找出一个反复出现的、表示情感的字,同学们马上找出了“忧”字,我又提出“为何而忧”的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体会出来了诗歌的情感。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和内容,做到课堂问题的精心准备,就会促成新的课堂生成。

三、根据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教学内容必定有教学的重点,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面面俱到,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全盘提问,既白白的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又不能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所以要有侧重点地设置问题,并且争取把问题解决得清楚、透彻、明了、不留死角。

比如讲授《归园田居》,备课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么几个问题:

1.“羁鸟”“池鱼”是什么修辞?

2.“拙”如何理解?

3.“荫”“罗”如何理解?

4.作者开篇点明自己的天性是什么?

5.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和意境?

经过研讨之后,依据教学重点重新设计了三个问题:

1.诗中写了怎样的景?

2.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陶渊明是逃避主义者吗?

前两个问题是针对此诗的主要内容提出的,如果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初中学习的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而且也掌握了写景抒情诗的艺术手法。第三个问题是学生一直心存疑问的,重点来讨论,可以提升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这首诗的学习也就到位了。

四、关注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和整体感,不盲目发问

如在教授诗歌《雨巷》时,我就按照学生的文本关注点设计了这样的三个问题:

1.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2.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3.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感情?

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但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也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问题设置避免琐碎、过细。

如在教授《师说》时,导学预习第二段

(一)思考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二)拓展探究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第二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给足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留足充分讨论的时间,问题设计宜精宜少,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有学习力和思考力,自己遇到问题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证明,学生由入学的简单思考,到现在的独立思考,并且自编试题,还可以评价同学试题的质量,及回答问题的逻辑缜密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层次性首诗设置
多元表征: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上课没人抢》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