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学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研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汉考取消古诗文而带来的消极影响,强化了蒙古族中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同时要有语文课程理论依据。汉语文校本教材应遵循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并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关键词】汉语文;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自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内蒙古地区各级蒙古族中学也陆续尝试校本课程的研发。通过前期考察,笔者发现内蒙古地区汉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蒙古族中学的汉语文校本课程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MHK考试取消古诗文部分,从而对蒙古族中学生汉语文素养提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强化了蒙古族中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然,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汉语文校本课程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尝试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构想,以期为一线教研人员提供些许理论支持。
一、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学汉语文校本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内蒙古地区各级蒙古族中学基本开设了汉语文校本课程,也配备了校本教材。总体来看,相对乡镇中学,盟市级别中学无论是初级中学还是高级中学,在汉语文校本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成果方面略胜一筹。 不过,从校本教材来看,各级中学已经注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汉语文校本教材均不同程度地选取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篇目,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也具典范性。在笔者调查的26所学校的汉语文校本教材中,全部有传统文化方面选文,并且中国古诗文占有较大比重。从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看,既有学生较为熟悉的传统节日、饮食等相关内容,也有书法、京剧、国画等中国国粹的展演,以及古代文言文虚词等语言知识。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精神内涵也颇为丰富,重点为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重义轻利、诚信等儒家信条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选文上,特别是古诗文的选择,基本上是各个历史时期比较有代表性,思想内涵深刻与艺术水准较高的经典篇目。
第二,汉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注重学生汉文学素养的提升即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摆脱单调的文言文学习方式,提高中国古诗文学习兴趣。“助读系统是对学生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的提示,也包括对某些疑难問题的诠释和对相关资料的引述,包括编辑说明、单元学习提示、课文阅读提示、注释、题解、作者简介、参考资料等。”在笔者考察范围内,汉语文校本教材助读系统普遍注重古诗文的诵读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文化,强调情境教学,并且能够以作者生平为线索对该历史时期内的文化民俗加以生动展示。简言之,古诗文部分的助读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阔其视野,增强其文化自信。
第三,汉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部分作业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引导性以及发散性,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和深入体味。较之统编教材,各校本教材的作业系统难易程度适中,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古诗文学习效果。另外,校本教材的作业系统具有引导性,能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把握。校本教材作业系统的发散性主要体现于能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后布置学生了解重阳节民俗文化。
二、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构想
尽管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学汉语文校本教材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也体现出自觉意识,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编排不严谨、类型单一、实践性差等等。鉴于此,笔者尝试就此展开构想,以期为一线教学人员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第一,明确汉语文校本教材建设的意义与目的。校本教材的编撰者必须明确校本教材建设的意义与目的,才能编写出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教材。首先,内蒙古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是对统编汉语文教材的补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统编教材更多服务于应试教育,校本教材可以通过选文系统补充素质教育。其次,有利于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汉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统编教材很难囊括,校本教材可以将不同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选择适合本校学情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另外,校本教材建设可以对地方性特色课程资源进行较大程度的开发,如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等等。再次,汉语文校本教材有助于汉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校本教材的研发过程,汉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可以得到提升,教学能力和相关课程研究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最后,有助于蒙古族中学生的学习与培养。校本教材对地方性资源的开发以及实践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人文性注重,也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明晰汉语文校本教材建设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唯有充分了解教材编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才能不盲从,开发出适合本校学情的教材。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汉语文校本教材首先应确立人本主义观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汉语文校本教材应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从选文、知识体系安排、听说读写训练程序安排上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排还应当以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为依据。汉语文课程主要由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三部分内容构成,在校本教材的编撰中要合理安排,既要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又要相互渗透。
第三,确立汉语文校本教材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者要将汉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蒙古族学生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教材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汉语文校本教材应凸显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校本教材应充分挖掘内蒙古地区地方文化,构建学校特色。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游牧文化是汉语文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要源泉,将相关内容作为教材资源,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后,汉语文校本教材建设应遵循尊重生命和贴近生活的原则。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将学生的发展置于首位,内容选择上尽量关注学生心智和精神的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第四,提高汉语文校本教材建设质量的具体策略。首先,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校本教材以学校为本,所以要调动本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建设。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如蒙古族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专家的参与,可以增强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所以也应当邀请其加入。其次,提升建设者理论素养。校本教材的建设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素养的提升,可以有效解决校本教材理论性不足和规划不严谨的问题。最后,强化教材应用反馈。时代与学情是变动不居的,所以校本教材应及时从教材内容、教师使用情况、学生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获得反馈,以保障教材实现汉语文教学与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内蒙古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包天花,1981年生,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博士,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附 注
本文系赤峰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专项项目(项目名称: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文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SXZB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