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 唐正宇 王碧玉
[摘要]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引起各高校积极思索和改革思政教育,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背景下,对医学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及德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融合,从而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对医患关系及高校思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医学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 课程思政;医学专业课;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10(c)-0143-02
伴随频繁曝出的医疗纠纷、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紧张不仅是现今媒体的关注焦点,更是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医患冲突体现出民众对医者崇敬之心的淡化,一线医疗人员身心受损的同时,对医学生的择业导向也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曾有专业人士统计称:医疗纠纷事件中约五分之一的起因是医护人员的不负责任态度,医务工作者是否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医患沟通手段和积极建立医患间的信任关系均是医患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医学生作为医卫类队伍的储备军,直接关系着未来医药事业的发展。
1 医患关系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医患关系现状
据统计,医务人员在医院场所遭受殴打、谩骂、暴力伤医事件在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5年的80.0%,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却不断减少,2008年和2017年的满意比例分别为91.0%、75.5%[1]。
1.2 医患关系紧张成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随着人民对健康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医患关系未能充分平衡发展,使两者矛盾凸显,在诸多社会心理学成因中,医患沟通不足是医疗纠纷频发不可忽视的原因[3]。医生关注解决患者的“病”,而患者在接受程序性治疗的同时,衍生出的其他软性要求,如医生的人文关怀、护士的言语态度、就诊时间的长短等等,往往被忽视的“外围问题”才是患者投诉的高频问题,患者不满继而迁怒于医护工作者,是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诱因。
2 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现状及不足
2.1 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现状
首次思政课程改革在上海试点,沪上多所高校刮起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风潮,挖掘出一系列并非思政课的“思政课”,由此衍生出课程思政的概念。上海大学首创的《大国方略》特色课程是思政课实施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上海健康医学院积极探索将医学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构建成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逐渐引起医学院校对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视[4],但各大院校如何根据学院、学生特点全面具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
2.2 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不足
2.2.1 思政课教学处境孤岛化 面对日趋严峻的医患关系,亟待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多是围绕专业进行,课程设置重专业轻人文,大体分为公共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而思政课仅是公共课程的分支之一,课程设置比重偏低。思政课教师并非医学专业毕业,以文史、思政专业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与医学知识的契合度差,难以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长期存在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5]。
2.2.2 医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弱化 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灌输,而忽视隐性思政教育的熏陶,仅仅停留在柔性引导、偶尔点缀式地引入教学中[6],未能充分挖掘专业内容中潜在的思政内容。医学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却缺乏育人知识及意识,未能充分意识到医学生思政教育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与思政教师鲜有交集,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思政功能被弱化,学生重专业,缺乏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对如何建立医患信任关系与纠纷的处理等现实问题知之甚少,在医患纠纷过程中涉及相关法律问题甚至是一片空白[1]。
3 推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绝非单纯的治疗,人们注重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患者预期过高与现代医学存在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关系是医疗冲突频发的重要原因,化解医患冲突问题需要大力加强在校医学生的伦理教育和思政教育,以医学专业课教学为载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不仅对医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趋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缓解医患矛盾的有效途径。推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学是三观形成及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阶段
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医学事业的骨干和脊梁。塑造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三观对于推进实现健康中国梦有重要的意义。在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信仰互相撞击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存在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金钱名利轻理想追求、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现象[7],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3.2 医学类院校专业教育特点分析
医学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均存在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医者职业道德素养、精神品质、有效沟通交流能力等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长期分离,不仅是两者关系的错置,也忽视了医患关系知识与技能的培养[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学生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的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术”,也要加强職业道德素养、医德内容的培养与熏陶,将专业技能的传授作为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实现课堂主渠道思政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医德素养,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9]。在各种医学专业教育中,有机嵌入医患关系相关知识与技能,能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3.3 医学学科的双重属性特点
频发的医患冲突凸显出现今医疗活动的双重维度:诊疗活动并非是单一生理技术,而是深涉社会人文伦理道德、广受社会整体氛围影响的一项社会活动。医学不应被单纯定义为一门科学,至少医疗活动不该被界定为科学化的工作,医护工作者除应具备医疗诊断、手术操作、护理工作等狭义业务能力外,更应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文关怀等柔性内容。因此,医学学科同时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双重属性,医学首先应是仁术,才是技能与科学[10],从医学教育到具体的医疗活动,都必须考虑其双重属性。倡导医学教育全方位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学专业教育与德育因素有机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塑造专业精神,更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针对长期存在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的窘境,“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明确了高校教学中各类课程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为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提供了具体途径[11]。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价值观教育有机整合,并贯穿医学教育始终,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认同、内化实践过程中成为兼具崇高敬业精神与高尚医德素养和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缓解医患冲突的必经路程。
[参考文献]
[1] 吴琳.医学生思政教育中预防医患纠纷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医学基础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9,1(21):46-47.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4).
[3] 蒋娟.新时代医患沟通矛盾的破解途径—以人文关怀为视角[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1):14-17.
[4] 张梅,南德红,罗盈怡,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施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60-61.
[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 李琦,吕一军.从课程思政视角谈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11):857-859.
[7] 焦丽.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文摘版:自然科学,2015(7):278.
[8] 王超.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应加强医学伦理教育[J].医学争鸣,2019,10(1):57-60.
[9] 郑亚楠,龚茜.浅谈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4):4-5.
[10] 刘升长,翁美芝,舒青龙,等.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以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33-134.
[11]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收稿日期: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