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燕鹏(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扩充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适当减缓学生压力,保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高校足球教学中组合训练法的应用展开深度探究,旨在通过专项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释放学习压力,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
在整个足球运动教学体系中,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属于最基础的内容,只有经过由简到繁的训练规程、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漫长过度,才能强化体能储备,让综合训练成效达到理想水平。在足球训练过程中,需遵循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发育情况,采取组合训练法,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达到组合训练目标。
组合训练由训练内容、训练指导、训练方法、生理机能负荷与基本原则构成。将组合训练模式融合到高校足球教学领域,应当根据学生的生理发育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与阶段性训练目标,确立足球训练基本原则。同时结合训练目标,为不同训练层次群体设定合理的训练内容。
组合训练模式是建立在常规运动训练理论基础上的,而足球组合训练法则是足球运动训练模式与组合训练模式的结合产物,其基本理论同属于组合训练理论体系。组合训练法是指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考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征、机体负荷强度极限,依托足球运动训练理论,组合一个到多个训练单元,调整训练内容,尽可能的强化短期训练效果。足球组合训练法并不是单纯的糅合训练内容或叠加训练方法,而是采用合理化、规范化的交叉组合方式,将其整合到既定训练体系中,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组合训练理论是综合考量学生机体负荷强度极限、阶段性训练目标而进行的训练活动规范指导,与此同时,可针对不同层次训练群体,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调整训练强度,并采取个体专项强化训练,提升整个队伍的技战术水平与竞技状态。高校足球队采取的组合训练模式是指在特定的训练单元中,依托现代足球运动训练原理,根据学生所处的训练阶段、个人优势特征与竞技水平,调整训练内容,通过组织队内训练,了解个体的缺陷与优势,再进行独立个体的专项训练,确保每一位足球运动员都能找到适宜的训练方法。当下,针对高校实施组合训练法的宗旨在于强健体魄,强化心理素质,磨炼意志品质,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足球运动人才。
(1)组合技战术训练的基本原则。
①由简单到复杂循序过度的基本原则
在技战术训练过程中,教师先要组织单项技能训练,在确保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后,开展组合式训练,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针对高校足球运动队来说,基于学生创新思维灵活,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较强,教师要在技术训练中依托学生自身的优势特征,突破传统训练模式的束缚。此外,在反复训练过程中,应秉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水平到高水平过度的基本原则,先组织个体训练,再开展队内比赛,最后,进行实战模拟训练。
②提升足球运动队训练强度
其宗旨在于短时间内提升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高校足球运动队通过参加比赛,不仅可以积累实战经验,还有助于了解自身技战术存在的缺陷,进而通过单项技能训练,完善整体技战术水平。
(2)组合技战术训练的基本流程。
为强化组合技术训练效果,在足球教学训练前,应当进一步明确组合技术的主体训练内容、训练活动安排、训练标准要求及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要以3站循环联系为主,按照1m的间隔距离设置10个标志杆,要求学生运球依次穿越标志杆后返回起点。在传球训练中,让两名学生在5-10m的间隔标准下朝相同方向站立,并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循环往复的传球。针对机体负荷强度训练,应当将训练时间控制在40-50分钟内,训练强度在55%-70%范围内。
对于技术训练,可采取短期持续性高强度训练或间歇性训练。让学生在间距为8m的直线运动区内进行爆发力训练,依次完成所有规定训练任务。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需绝对服从教师的指导,切勿嬉戏打闹或自行改变训练方式。针对训练活动安排,可将队员平均分配成小组,由小组成员进行运球绕杆接力训练,对比各小组的运球速度与默契度。
(1)组合体能训练模式的基本原则。
①确保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协调性
在以往传统的体能训练中,往往会将运动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独立分割,然而,经实践证实,这种训练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训练效果的提升。为此,在组合体能训练过程中,要确保运动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协调性。众所周知,正规足球比赛的上下半场时间共90分钟,如果双方打成平手,要延时30分钟进行加时赛,整场的比赛时间长达两小时。由此可见,足球比赛对体能的要求非常高。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需要长距离跑动与规则范围内的肢体对抗,其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十分巨大,未经过长期专业训练是无法承受的。为此,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必须确保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协调统一。
②与练球相互结合
足球是学生的基础运动工具。通常来说,高校足球运动队队员的球龄较短,且球感较专业运动员差。为此,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接触足球,采取独立体能训练与综合体能训练的方式,达到强化体能储备的目的。
③侧重强化力量训练
足球是一项高强度且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强化力量训练,可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运球速率、控球能力与对抗能力。如果学生的力量条件高,其在进攻端与防守端都会有良好的表现,依靠力量优势完成抢断或快速反击。国外优秀足球队伍在力量训练时,往往会侧重于爆发力的训练,以此提升运动员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协调性。
(2)组合体能训练的基本流程。
足球运动作为高强度、间歇性体育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耐力与爆发力。通常,常规足球上下半场比赛时间为90分钟,且存在中场人员调换、意外受伤、犯规等不可预见性因素,使得每场足球比赛的时间延长到99分钟以内,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球员需要长时间大范围跑动与身体对抗,而这也对其体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场球员单场比赛的跑动路程约为10-14km、中前卫跑动路程约为11-13km。针对整个队伍的大前锋来说,其不仅要跑动9-10km的路程,还要在单场比赛中进行30-50次的身体对抗、15-30次跳跃和30-70次的控球与传球。在这种高强度的生理机能负荷下,间休时间仅为半分钟,由此可见,学生的跑动速度、耐力与爆发力直接影响其在赛场上的表现。为此,在足球训练教学中需制定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
①采取4站循环训练模式
在球员腰部捆绑一根粗皮筋进行短跑爆发力训练,并将足球放置在一定高度的位置上,让学生采用半蹲位的方式进行10次以上的顶球训练。按照1m的间距设置10个标志旗,要求学生依次进行左右两侧的滑步绕杆训练,放置标志旗10个,然后让两名学生朝同一方向站立,并保持3-5m的间距。由其中一名学生将足球从另一名学生双腿间踢过,之后快速向足球运动方向跑动,此时另一名学生也会迅速转身追赶足球。
若采取间歇性训练模式,可将球员平均分配成两个小组,保持10m的站间距,在1站、3站和4站进行为时1分钟的训练,在2站进行10秒钟训练。在确保学生完成指定训练任务后,进行下一站训练。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学生要完全服从教师的安排,强化体能训练效果。
②采取3站循环训练模式
在训练场地内按照3m的间距标准摆放10根标志旗,引导学生进行曲线绕杆跑动,并在跑动过程中调整加速度,确保学生依次完成训练。组织学生站立在底线附近进行界外排球训练,由A同学向场地内抛球,B同学沿足球运动方向跑动将球掷回,而后缓慢回到起点位置,再由C同学重新投掷足球,A同学跑动,由此循环往复训练。采取间歇性训练法开展训练,将学生平均分配成5个小组进行20米的往返跑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当第一组达到终点,由第二组正式出发,完成一整套的轮换训练。站间距为8m,在完成阶段性训练任务后,学生要移动到下一个站点,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学生必须绝对服从于教师的训练安排,强化体能训练效果。这种训练模式对学生的传球脚法没有任何限制,但运动员在球未落地前始终保持动态,且接球后的调整次数不能超过3次。
③组织5段加速跑训练
依托足球场地的底线与边线的常规距离,设置5段距离分别为300m、200m、100m、50m和30m的训练区间。两名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3项跑动传球,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将训练强度负荷控制在55%-70%范围内,确保整体训练时间在35-50分钟内。
④采取短期高强度持续性训练与间歇性训练相结合的模式
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在第一小组跑完30m后,由第二小组开始起跑,以5段为一个轮回进行共计4论的循环训练,每完成一轮原地休息1分钟。在训练场地内摆放两个间距为2m的标志旗,组织两名学生开展3项传球训练。同时,保证学生的间隔距离为10米。在每完成一项3分钟的跑动传球后,原地休息1分钟,再重新回到起点。
(3)组合训练模式在心理训练中的应用。
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足球是一项高强度且对抗激烈的运动,每进一球都有可能主导整场比赛结果。在球队面临落后或被动局面时,球员要调整心态,积极跑动。避免过于急躁造成技术犯规,与同队队员紧密配合,争取反败为胜。为此,在足球训练过程中,需兼顾个人发挥与团队配合,坚持个人与球队是一个整体的基本原则,以此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与决策能力。
足球组合训练是一项系统的训练方法,包括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将这种训练模式拓展应用到高校足球教学领域,可根据学生的生理条件、竞技水平与心理素质开展有针对性、有策略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竞技水平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足球运动员,推动足球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