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静
(仙桃职业学院,湖北 仙桃 433000)
职业教育具有立足地方、贴近社会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医学职业共同体成长、交流和进步的“加油站”,对医学院校师生、用人单位和相关机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建设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其实质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和实践。
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是指医学院校与政府、行业协会、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通力合作,共享教学资源,使实训基地不仅为学校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场所,且能满足医院、相关单位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功能,实现产教融合、服务发展,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在承担实训教学功能的基础上,依靠实训基地的准确定位、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力图打破传统的学校与社会、校内与校外的界限,实现医学院校、医院和相关机构、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的“互通有无、互帮互助、互利共赢”,最终惠及医学院校师生、医学职业共同体和用人单位、患者等服务对象。基地服务主要面向医学职业教育、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医学技术创新和开发,功能拟定位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1]。主要功能如下:
1.2.1 医学实训资源共享中心 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依靠“共建共享”的先进理念和资源整合、集中管理的模式,将学校所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医疗机构具备的临床实践经验等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基地共建、仪器设备共用、精品课程共享、教育信息互通、教师资源互动、基地的运行制度与管理制度等的相互借鉴,以实现区域间院校、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人才协同发展的目的,成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合作交流、产学结合的窗口。
1.2.2 技能培训培养鉴定中心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人才评价体系和职称制度改革正稳步推进。医学院校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可以将服务拓展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领域,以充分利用优秀的师资团队、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医学人才技能水平,助推我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未来,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还可承担多社会群体培训任务,如中小学人体生命科学知识普及,本地区医护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项目等培训,院前急救培训等。另外,还可根据不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建立起一支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双过硬的考评员队伍,促进护工、催乳师、育婴师等岗位就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
1.2.3 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基地 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还能激发学校师生和其他使用人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反思和升华提高,从而实现对现有技术、方案的改造或者创新。如利用丰富的医学案例,进行医学模型的教学软件应用开发,使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在技术应用和升级改造方面拥有天然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因为各方集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以实现技能标准革新、技术开发,进而承接医学院校、行业协会和医院的各项课题研究等工作,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及医学技术推广应用平台。
1.2.4 职业共同体共享交流平台 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里不仅有学校的师生,还有来自相关行业不同岗位、工种的专业人才,实质上将医学职业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与社会、与未来工作对话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互动,成为医学院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桥头堡。
实训基地的基本属性就是满足医学院校实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教师教学、学生实践提供软件和硬件保障。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的根本立足点就在于基地基础功能的“加持”,最大限度发挥基地的实训功能,最大可能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以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职业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一个地区集中建设一个共享型实训基地,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各职业院校发展,同时将服务面向医院和社会开放,通过开展护士资格、住院医师等各类培训,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降低实践教学成本,缓解因教育投入不足而带来的压力[2],确保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致力于搭建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不但可供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助产、影像等各专业实训,也可供医疗机构等职业培训和鉴定使用,使医学各专业学生在“模拟医院”完成技能实训项目,使护工、育婴师等社会医学人才重新“回炉”深造,使当地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通过科学管理和调配,保证医学院校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面向医学职业教育、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医学技术创新和开发,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共建联办,实现共建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最终惠及医学院校师生、医学职业共同体和用人单位、患者等服务对象。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既是校内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触,也有助于各个高职院校随时掌握人才市场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3],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直接为当地经济服务的有效形式。
虽然医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但在资源共享方面还较为薄弱[4],与医学人才培养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各主体之间未能积极进行合作和资源整合,政府部门对基地共建和资源共享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导致共建共享的尝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基地虽然与许多企业、医疗结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因没有专门服务部门和高效的服务团队,缺乏跟进服务和交流,导致很多项目虎头蛇尾或者无法落地实施。
一些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训练方面还没有跟进市场变化,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意识不到位,不能高效合理地使用实训室。而部分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没有意识到“人才就是生产力”,片面追求“高、精、尖”的设备和技术,忽视了劳动力生产技能提升带来的“红利”,也忽视了合理利用周边或者区域内医学院校资源的便利。
长期以来,部分院校“重理论,轻操作”,实训师资待遇、编制得不到保障,以致实训基地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要求”,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与医疗机构等社会单位共建共享的目标。
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其实是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开放式实训场所,一方面,立足医学院校实际,满足仿真性的模拟实训教学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联系,服务于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的工作需要。因此,从长远看,需要从资源整合、运营管理和人才保障机制等方面予以落实。
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具有产教融合、服务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部门在其建设中具有把脉定向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首先必须形成政府主导下,由医学院校、行业协会、医疗机构(企业)等三方参与、集体协商、共同确定基地建设方案的工作机制,迈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第一步。但是,共建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既要尊重各方意见,实现内外结合,也要发挥医学院校主体作用,切忌“一团和气”。笔者认为理想的共建方案是:首先,公共基础知识及关键能力形成部分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专业技能部分,尤其是最新的临床技术和实践操作部分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5]。其次,还要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由政府、行业、院校、企业等共同负担经费投入,并在实训基地实训建设项目的设置上充分体现投资方的需求。
目前,部分实训基地实行的是按系、专业划分的分散管理,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与理论教学更紧密结合,但易产生资源利用不足,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共享型要求实训基地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如称作实训中心),并成立专门的团队负责基地人、财、物的管理,以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和高效利用。同时,结合实训与理论教学的需要,允许将共享体系中若干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基地下放给相应系、专业使用,以促进产教研结合,形成品牌性、拳头性的专业实训基地。
资源共享型医学实训基地既要注重人才“引进来”,加快优质师资储备,又要注重基地师资“走出去”,鼓励教师到工作的基层、临床一线去接受考验。一方面,应定期举办行业交流、技术培训、先进职业理念学习等活动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将行业协会、企业、医院等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聘为兼职教授,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形成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