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艳霞,王若维
(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1],我国将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社会,疾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比重日益增加,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数量会大幅度增加,老年人护理需求也随之增加。面对如此发展趋势,培养大量的老年护理人才势在必行。然而,我国的老年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尚未构建起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改善和提升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直至1998年我国高校才逐渐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目前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课程设置与教材不适合、课时安排不合理等情况[2];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训基地普遍空白,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普通护理专业一样去临床医院实习,实习科目及时间亦与普通护理专业类同,影响了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3];师资严重匮乏且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急需进一步提升;仅有少数高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或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高学历教育,培养的养老护理人才远不能适应老龄化速度[4],所以我国应扩大老年护理教育规模,更新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建设力度,满足社会需求。
虽然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很多不足,但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努力,提出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王芳[3]创新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全”(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运作模式,搭建了“校企合作”(与医院和养老机构合作)培养平台,突出“三段式实践体系”(校内实训—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在实训实习中,强化了职业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林琳等[5]以“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达到培养创新型养老护理实用人才的目的,从而解决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难题。姜娜等[6]依托老年护理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探索了高职老年护理专业“四位一体、护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学校、医院、基地、社区深度合作与多主体教学、多主体育人,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王生峰等[7]在借鉴其他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由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五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及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张俊浦[8]以特色活动为依托,创新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养老护理培训中心,建立老年产业公司,加强校企合作,筹备建立老年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余亮等[9]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探索并实践了长期护理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学体系应突出学校特色,进一步拓展实践教育基地,使护生不仅能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而且在养老机构、家庭和社区中也能胜任,以适应社会护理事业发展的需求。侯晓霞[10]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思想,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培训。王芃等[11]根据学院自身发展初步构建了高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校院双方不断探索与实践,加强合作,以找出适合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符秀华等[12]为了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高职护生“2+1”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顶岗实习),提出采取“基础知识学习—仿真实训和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的渐进方式,推行毕业证+护士执业证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制度,并改革护生学业考核评价标准,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吴波等[13]探索实践了“产教融合、学做对接”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与区域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这与王燕、江虹等[14-15]研究实践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似,均突出了在人才培养中学校与养老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综合以上研究,我国现有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注重校企合作,但具体的合作机制、内容等还不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以更好地提高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与归宿。要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做好专业调研,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进一步明确并有效融合老年护理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以此作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学者谢红等[16]认为由于养老服务模式的不同与老年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导致单一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所以应完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培养形式。余小平等[17]通过调研提出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应具有务实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特质。
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需紧密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需求,突出老年人群的特点,反映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领域的新动向、新成就、新技术,体现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形成老年护理教学课程体系[18]。应打破传统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约束,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可通过老年护理工作过程遴选课程内容,以典型的工作项目和任务为主线,将老年护理专科岗位的相关教学内容嵌入相应的课程模块中,形成“嵌入式”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了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相关性、逻辑性和稳定性[19],彰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特色。另外,根据专业特点,加入人文课程,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根据学校特色,可加入特色教育内容,如将中医药教育引入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课程等[20]。
过硬的师资力量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学校配备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且能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专业师资队伍。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学校可通过招聘有经验的一线医护人员做专业教师,并安排教师到养老机构顶岗实习,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养老服务人员做兼职教师为教学提供保障[10]。有条件保障的院校还可积极开展国家间或地区间老年护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老年护理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开阔师生的视野[21]。另外,应积极为年轻教师提供科研和实践场所,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技能操作在护理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护理专业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会直接影响护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内老年护理实训实习基地或依托不同类型的校外老年护理实践基地,增强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老年护理实训实习基地力求按照老年病房环境进行建设,完善实训设备,如仿真老年模拟人、肢体运动康复仪器等,以便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统一[11];在校外老年护理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可与集医疗、养老、教学、科研、产业于一体的老年病房、养老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进行合作,满足护生的实习实训需求,为就业做好准备[20]。另外,学校可定期组织老年护理技能大赛,促进护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转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将逐步向“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转变,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引导护生进行学习,使权威教学转变为探索教学,如开展PBL教学[22]、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验性教学等,可提高护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学者刘志宏[23]认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临床护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使护生能够掌握主动权,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刘娜[24]将服务性学习引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即通过反思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及反思结果4个步骤引导护生学习,发现该学习模式有助于改善护生对老年人的情感态度,强化护生老年护理的基本技能,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另外,还可在课外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师生间的在线互动与交流。
结合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大多数院校在考核评价时一般都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并于课程结束后的学期末集中进行考核、评价,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虽然均涉及了理论与技能,但对平时护生的学习过程未能体现,所以可采取平时考查(含考勤、课堂表现、参与测评情况、实践能力、完成作业、见习实训)与学业考查(开放式问题的开卷考试为主)各占50%的考查方式,考核中突出学习过程的考核,而不只局限于最终的考试成绩[25]。另外,为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可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并随堂对实训的每一个结束的项目进行考核[10]。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护理发展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面对当前老年护理工作人员的巨大缺口,各护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积极调整策略,以培养具备更高能力与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