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根,何玉林,赵玉敏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100)
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首先要在本科集中精力,学校资源首先要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要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要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要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要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在本科确立[1]。本科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教育任务,立德树人是检验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如何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又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已成为各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2-3]。大学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仅仅体现在人文课程或政治理论等课程中,理科、工科和医科等的专业课程也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这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医学影像和检验等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包括医学微生物和寄生虫两部分内容,也是联系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形态学和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4]。如何将课程思政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医学人文教育、医德教育、伦理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如何改变过去单一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德育的教学方式,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病原生物学的发展是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也是人类在不断与病原生物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由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两部分内容组成。病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病原生物学的发展深刻体现医学发展的历史,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
病原生物的发现体现了科学的发现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伴随着病原生物的发现。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通过光学显微镜看到了活生生的微小生物,如线虫、鞭毛虫和各种细菌,开启了人类对微观生物世界的认识和研究[5]。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著名的“曲颈瓶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学说”,通过研究啤酒变酸的原因,搞清楚了发酵的真相,并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杀死了使啤酒变酸的乳酸杆菌[6]。德国科学家科赫在当乡村医生的时候,通过实验验证了炭疽杆菌是导致炭疽病的病原体,后来又发现了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并提出科赫法则,在该法则的引导下,相继发现了数百种病原体[7]。英国科学家曼森偶尔在一次血涂片的检查中发现了微丝蚴,并发现其由蚊子传播,开创了热带医学研究[8]。中国科学家汤飞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毅然回到了祖国,开创了中国微生物的研究,并发现了沙眼衣原体。这些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发是极其重要的[9]。正如巴斯德的名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他们的爱国情怀也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由于课时的原因,这些科学发现和事例不可能全部介绍给学生,但可以让他们通过网络、课外书籍了解这些科学家的发现之旅。
病原生物导致各种传染病,在历史上造成了数次人类大灾难,每一次“瘟疫”的发生都夺取过无数人的生命,古代和近代人类对疾病的斗争,最主要是同传染病在做斗争,如“黑死病”、疟疾、结核、白喉、丝虫病、天花和霍乱等。在科技和医学发达的今天,传染病仍然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艾滋病、结核、血吸虫病、乙肝和甲流等。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政府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并不亚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消灭了天花和丝虫病,采取计划免疫接种措施(国家购买疫苗,接种对象免费),同时对11种高发传染病进行预防[10];近年再没有脊髓灰质炎病毒野生株的出现,过去号称是儿童“杀手”的白喉杆菌,已基本消失。中国政府对艾滋病、包虫病和结核等传染病采取免费治疗措施[11-12]。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到我们国家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中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病原生物学形态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的事例主要是病原体的发现。如霍乱弧菌的发现是一个经典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1883年,埃及暴发霍乱,科赫带队去埃及调查,但埃及的霍乱发病高峰期已过,于是科赫去了仍然有霍乱流行的印度,在病人粪便里分离出霍乱弧菌;通过传染源的调查,发现当地一口水井污染了霍乱弧菌,导致人群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发现过程也是一个典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案例。首先在日本片山地区有许多腹胀如鼓的病人,当地人认为是由于接触油漆而导致;1904年,Katsurada等人在片山实地调查,首先在猫的体内找到日本血吸虫成虫,后在患者的粪便中发现虫卵,揭示当地流行的“漆病”原来是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13]。这些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调查的重要性,学会建立科学思维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
病原生物学致病和诊断的讲解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主要是穿插医德医风教育。作为一名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不仅仅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学习,不仅要知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机理,如何进行鉴别诊断,还要掌握诊断方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医德医风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作为未来的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通过自己不断积累的医学知识,找对病因,治愈病人。例如包虫病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而外科大夫在做手术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精准细,不能有丝毫马虎,一旦失误可能造成继发性包虫病,给患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痛苦。一些病原体实验室诊断比较简单,但涉及粪便的检查,许多学生会避而远之。所以一定要强调粪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许多病原体的发现过程和诊断密切相关,例如科赫发现结核的“元凶”是结核杆菌;曼森发现血液中的微丝蚴,揭示丝虫经蚊媒传播的过程;拉维伦发现疟原虫,揭示疟疾的病因;加藤发明加藤厚涂片法(应用玻璃纸)的过程等。通过以上讲解,告诉学生许多发现都是源于实践,使他们乐于实践、勇于实践。
病原性疾病(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曾经在中国广泛流行,对比我国过去和现在流行区域的变化和传染病感染人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确这些变化得益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也逐渐升高。虽然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中国政府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并不亚于发达国家。许多传染病的防治不是靠个人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党和政府,例如霍乱、鼠疫、麻疹、日本血吸虫、丝虫等的防治。只有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投入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好,身体更健康。如“余江血防精神”,今天仍是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的血防工作原动力[14]。另外,病原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通过教师教给学生,这些学生又会宣传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发挥连锁宣传作用;同时可以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入基层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