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青 金承欢 李政宸(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对“体育强国”给予了厚望,并将体育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高度。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新时期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高校体育是我国践行“体育强国”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最具活力的群体,“95后”、“00后”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储备,也是对自我发展有着强烈认知的一代人,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不仅要在思维上保持创新力与创造力,更要在身体上不断强化自我,以适应现代社会提出的种种挑战。
追求个性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追求,随着现代生活理念的渗透,运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彰显个性的重要内容,而推动体育课程的创新,能够打破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刻板印象,满足大学生运动多元化需求,进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课程构建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在当前创新发展的推动下,高校体育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突出,基于此,高校应从学生全面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体育课程做出创新调整,与其他课程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而体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
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持,而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调整与改革,学校能够将创新融入到人才素质中来,而这些人才在走上社会后必然会对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创新教育的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影响创新发展的问题依旧比较突出。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依然根据传统体育课程要求设计,教师对体育教学创新缺乏足够重视,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创新的动力,同时体育教师结构单一,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难以满足体育课程教学创新探索的需要。
体育课程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依据,但是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设计中,缺乏自身特色,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兴趣,课程构建缺乏层次性,增加了学生个体差异与统一化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课程内容陈旧,对于新颖、有趣的体育项目缺乏敏感性,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运动追求。
在体育课程实践中,教师对于知识讲解与示范指导依旧比较偏爱,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难以融入到体育训练情境中来,影响了课堂实践效果。
在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依然是评价的主导者,对于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过程与运动结果进行分析,忽视学生以及其他主体的参与,同时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缺乏灵活性,影响了体育课程的反馈与优化。
在创新思维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支持。作为体育课程目标的实践者,高校应根据创新体育教学培养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全面构建,进而推动教育理念的渗透,以及体育培养目标的落实。具体来讲,高校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实现对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1)转变思想认识,提高教师对创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认可。
体育教师作为教学一线工作者,其思想理念直接关系到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教学目标的渗透。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注重对创新体育文化的渗透,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传统与创新的对比中深入对体育创新的思考;另一方面注重创新思维的塑造,根据课程要求,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并在实践探索中对体育教学创新实现理性思考,进而用创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实践。
(2)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的整体创新素养。
高校应拓宽教师培养与任用思路,从多渠道探索吸引更多的专业体育人才进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例如与专业的体育教育机构相联系,与运动俱乐部进行沟通,将教练人员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为高校体育教师退伍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体育创新课程的有效开展。
(3)完善教师团队的激励机制。
高校在体育教师队伍构建中,应健全教师的激励措施,从物质激励到精神激励,调动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创新改革的积极性,进而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创新培养提供全面支持。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依托,也是创新思维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多元化要求,而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创新发展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调整设计思路,对体育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具体来讲。
(1)注重课程的特色化。
创新探索切记千篇一律,高校在体育课程设计中,不仅要根据国家对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进筛选与构建,更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当地的本土资源,构建充满创意、充满特色的体育课程,例如高校可以将当地的民间体育项目引入课程中来,以充实体育课程内容,活跃体育教学氛围。
(2)注重课程的层次化。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学校应打破传统一刀切式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要求,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与课程标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运动需求,进而在符合自身特征的情况下实现创新发展。
(3)注重课程的时代性。
体育课程内容应保持与时俱进的特点,高校应结合体育发展潮流,根据“95后”、“00后”所偏好的体育项目进行课程设计,例如在课程中增加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瑜伽、跳绳、踢毽子、民族健身操等项目,让学生在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中,调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4)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在创新思维指导下,高校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兼顾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物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知识,让学生在运动参与中得到综合培养。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运动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创新思维指导下,教师应注重调整传统示范讲解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探求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参与方法:
(1)自主学习方法。
在新的教育教学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到了全面关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自主发展并不等同于“放羊”,教师应结合课程安排,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按照自己的进程进行有序训练,进而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运动习惯。
(2)实践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主要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但是教师应善于打破传统实践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体育综合素养。例如在篮球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以赛代练”的实践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三对三”或“五对五”的小组赛,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与团队合作中,提高篮球战术素养。
(3)信息化教学方法。
在信息化教育发展背景下,将高校体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足球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欧冠比赛视频,根据专业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战术设计的理解,并在模拟比赛中进行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评价机制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高校应打破传统单一化评价模式,从主体、内容、方法等方面探索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为;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将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反馈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因此,教师应拓宽评价主体范围,将学生、家长、社区等引入到评价中来,引导学生对自我运动过程进行反思,调动家长、社区对学生的日常运动进行分析,进而全面反映学生的运动过程,提高课程教学反馈的指导价值,以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身体的锻炼,更能够在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技能转化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达到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教师应设计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能力、体育情感等进行综合判断,促进学生在体育中实现自我发展。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在创新思维指导下,学校、教师应积极推动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完善,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实现身体的全面锻炼与思维的全面锻炼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教师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式,对学生的体育发展进行评价,以渗透创新培养理念。
综上所述,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的创新构建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于高校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对于体育强国政策的落实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根据当前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构建,用创新思想武装教师,调整教师结构,激发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优化课程内容,体现体育课程的特色性、层次性以及时代特征,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引导、实践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提升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强化体育素养;完善评价模式,渗透度多元化理念,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到评价方法上给予学生科学引导,促使学生在评价机制中实现对体育课程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实现创新探索,进而推动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