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19-12-22 14:09:51祝磊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课程思政体育课

□ 祝磊(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教师等专职人员的事,思政课“孤军奋战”与通识、专业课存在相互分离的现象,专业课程教学重知识教学轻德行培育的现象逐步形成。“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高校各门课程在协同育人方面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形成良好品德、促进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将体育中的德育资源融入体育教学发挥其德育作用,是当下顺应“课程思政”转变,充分发挥体育课这个重要育人阵地的重要课题。在国家重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学生人数逐年上升,需要发挥高职公共体育课既育体又育德的功能。因此,对高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既是对“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探索,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

1、高职公共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1.1、高职公共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和高校思政工作要求的需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这是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出台的最新的系统性、纲领性要求,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课程思政化进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质效力,同向效果的重要举措和手段。高职公共体育课是培养高职学生锻炼意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堂,因此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要发挥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就要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资源。

1.2、高职公共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需要

高职公共体育课是学校统一组织的教学活动,其在目标设置上与思政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的《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职体育课程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这些目标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也很吻合。高职公共体育课本身就具有德育特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高职公共体育课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健康的表象下,培育大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挑战自我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培育大学生的荣誉感、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自律精神,体育运动的公平竞赛精神和严格的运动礼仪对于大学生行为举止的约束以及培育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既是高职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目标也是思政教育所倡导的。因此,高职公共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需要。

1.3、高职公共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是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的需要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必须打破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藩篱,根植于各个学科的特色,找出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而体育在思政教育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正如教育家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讲过“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从理论意义上讲高职公共体育课融入思政教育是弘扬体育精神的内在需要,从实践意义上讲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挖掘体育课程人文内涵、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

2、高职公共体育课思政资源分析

2.1、以“体育强国梦”为引领的体育强国精神是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向

体育强国梦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背景下产生的,是指引中国体育由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体育逐渐走向“体育大国”,进而走向“体育强国”的思想引领。“体育强国梦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因此,应将以“体育强国梦”为引领的体育强国意识作为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核心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应挖掘诸如“女排精神”、“乒乓球小球推动大球”的体育强国事例。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生力军,在体育课程设计上将这些体育强国意识贯穿其中,指引学生关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为中国体育取得成绩加油呐喊、锻炼好身体为中国体育强国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2、体育活动本身蕴含的体育精神是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灵魂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的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单调枯燥的运动训练,而对于超越体育活动本身的体育精神的教育偏少,致使体育教育缺少了体育精神这个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因此,体育教学中必须将体现拼搏与友谊、竞争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体育精神的内容,作为贯穿与体育教学的每一环的基本内容。

2.3、体育知识和文化是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根本内容

体育历史、体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中“射、御、舞”,欧洲骑士七技中“马术、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均包含有体育内容,表明体育有着和人类一样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体育与美育、德育的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另外,近现代体育史上有许许多多令人歌颂的体育历史事件和体育人物事迹,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体育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知识、文化现象反映出体育本身就是文化,是开展德育、美育重要内容和载体,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3、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建议

3.1、做好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设计

对于主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部门,在制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时在体育教学目标和课程评价上给予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议,便于指导各高校在体育课程设计、课程建设时有的放矢。对于各高职院校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到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设计、融入各教学环节,并提出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体育管理部门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体育理论课所占的比例,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恰当渗透体育文化、体育精神,适当增加一些体育人文知识有关的体育理论教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将与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体育理念、体育历史、体育文化巧妙的融入教学中,丰富体育课堂内容,增强体育课程的吸引力。

3.2、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培养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体育教师是关键。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作为“传道者”,“传道能力”“传道意识”是“传道”的前提。实行高职体育课程思政,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必须首先确立起来。在目前课程育人观念仍未深入人心,可以开展好以下工作。首先,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各高职院校,可将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纳入学校教师的日常培训体系中,逐步强化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者神圣使命的意识,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统一。其次,增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能力,做到又红又专。一方面,体育教师加强政治素质的强化。另一方面,注重体育文素养的提升。体育教师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条件。哲学、历史、文化、法学等蕴含精深的知识,能够助力于知识传授和价值教育的结合。

3.3、立足课内外相结合增强德育效果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主渠道作用。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从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度拓展体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引入情景教学、角色体验、团队竞赛等不同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参与感和情感上的认同,以“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德”。实行“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德,利用好课堂教学,也要利用好课外体育活动这个渠道,提升德育覆盖面。倡导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号召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参加体育锻炼。要组织学生体育社团,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普及体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挥体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课程思政体育课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课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5年3期)2015-12-22 11:04:16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