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传成(青州实验中学 山东 青州 262500)
随着2020年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迈进,教育层面的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这就要求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实施到位,开展试验新时代的新型的课堂教学,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进行新型的创新。早就在2015年的10月份,在由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就介绍过新出台的新课标,必将着重强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着重于核心素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改革形势下,所有的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必须有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各学科的教师也要综合起来重视跨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因此,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培育学生的体育意识,还需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高中的教育教学中,高考固然重要,虽然各学科的知识不能落下,但是体育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开展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身体,锻炼学生的意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日后的身心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方式正在不断的改进,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和加强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不断作出调整。由此可见,教育部对于体育教学是多么重视。因此,体育教师要落实到位,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终身体育意识在学生心中刻下烙印,尽而实现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
终身体育意识,要重视对高中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希望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会使得学生学习到基本的体育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体育项目的规则,是学生行程基础的体育锻炼常识,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欣赏体育赛事。
学生的体育技能,包括体育锻炼技能和自我技能评价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这两方面的体育技能就能够达到体育健康学科的学科目标,也就是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的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技能评价能力在繁多的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
身体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是健康素质,二是运动素质。健康素质的着重点在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素质则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运动来获得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力。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难以进行后续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强调这一方面内容,家长也应该意识到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对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只简单的在教学过程中传达教学目标,因而导致了学生的意志力薄弱,无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更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这个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学生多少会有一些思想包袱。例如:女生会由于生理问题拒绝参加体育锻炼,或担心在做一些体育动作时在同学面前出丑等。还有就是有的学生惰性思维很严重,怕苦怕累。因此,这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教师的缺乏基本是每一个高校都面临的问题,更何况是体育老师。高校在进行招体育老师时,往往会对其的专业水平考查力度不够。因此,这就经常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教师也是初学者,现学现卖,对于学生的一些疑问也不能及时解决。
一门学科教学成果的好与坏都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这是毋庸置疑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很多高中的体育教师数量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很多学校的比例难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1:350。为了提高高中体育健康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学部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给学生配备足够的体育教师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课堂内容,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足够的关注。另外还需要提升高中体育教师的招聘门槛,这样可以使得高中体育的教师师资队伍更加的专业化,避免混水摸鱼的体育教学人员存在。
为了保障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科学的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因为只有课堂教学科学化才能够避免或者减少学生在运动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性的损伤。在此建议高中体育教师在选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借鉴以下几方面:一是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育教师经常容易忽视的地方就是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总是过多的专注于实践,但是我们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育教育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学生科学的运动,我们应该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授。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因为每个学生他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不同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发展不同强度不同项目的体育运动,并且在分配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切记不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式。
(1)加大体育教育的投入。
首先要增加学生在学校的运动面积。要想使得所有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当中,必须有足够的体育教学面积。其次就是要给学生配置足够的体育教学器材。只有足够的体育教学器材,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体育教学课堂中来,并且专业性的体育器材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另外提醒学校在引进体育器材的时候,要重视选择环保的材料,并且选择器材的数量是应该和自己学校的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最后是扩大绿化面积。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进行户外的体育活动,为了满足学生户外运动的需要,学校应该做好校内的绿化工作,为学生创建安心的绿色环境。
(2)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德育教学,重视立德树人。
任何学科的核心素养都需要渗透德育教学,我们在体育课堂的教学应该也是这样,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各类文化知识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来提高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比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运用到了游戏比赛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比赛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在兼顾自己完成比赛的同时也能够做到关心他人,从而让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团结意识。在教学课堂当中,体育教师可能会设置一些比较困难的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坚持不懈,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宝贵精神,让学生树立起自信果断的拼搏精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达到在体育课堂过程中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养成健硕的体魄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要使身体素质一直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的话就需要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平常课余时间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并且不断的给自己树立体育锻炼的目标。但是这种观念在当代教育下的今天,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意识,还是认为学生多看书、多做试题这样的行为是对的,但是我们为了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来让学生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教师和家长要共同给孩子树立体育的目标,要明白身体素质和学习要同步发展提高的道理,帮助学生提升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让学生深刻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他们将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有着关键作用。而体育健康教学能够达到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平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其实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身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就是心理素质的加强,因为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比赛教学或者其他体育设施的学习,都能够让学生提高心理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另外在纷繁复杂的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果不具备非常强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健康课程改革当中,是我们一直改进的内容,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也一直是新课标强调的内容,这些也都是我们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之内,陶行知老先生就有一句教育格言: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在生活中也要渗透教育,要在实践当中渗透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这一刻做起,在当今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帮助学生纯粹的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的放松自己的身心,劳逸结合,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保护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