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敏,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通过查阅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和部分访谈的方式了解到,民办高校包括一些公办高校在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上大同小异。大多借鉴了公办高校的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评价和激励的作用。学院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组织公开课教学观摩、主动与评教分数低的教师沟通帮助其改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包括督导听课打分、教研室同行听课打分、期末学生评教、过程性资料检查几部分,但整体上评教指标比较单一。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需要一套适合自己特色的评教模式和体系,不能为了评教而评教。仅靠一味的借鉴公办大学的评教模式,最终并没有提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没有发挥出民办高校的特色。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的评教现状是:第一,以学生与督导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主观,另外在对待评教这件事上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同时也有部分同学不会认真对待。尤其是大三第四学生。如此就造成了随意打评价分数,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做不到客观评价,最后导致评教分数并不能起到真正的评价作用。督导听课评价也不完全客观,听课具有随机性,一节课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一个老师的整体水平。第二,评价指标的设置比较粗糙和主观,量化不够,存在不能真实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现象。同时也无法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善存在的问题。
Y大学是中部一所民办高校,专业设置面比较广,近几年的发展较快,师生数逐年增加。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良好,近几年越来越重视教学科研情况。研究Y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评价主体以涵盖督导、学生、同行,学生以期末评教为主,同行以期末打分为主,督导以学校的几位老教授随机听课打分为主。整体看起来评价主体设置的比较科学,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督导教授人数较少、年龄偏大、专业差异等问题。如此造成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及不同专业授课风格上的差距。督导偏好不一,所评分数就不同,仅随机听一节课得出来的评价结果也不够客观。相比而言,学生和同行的参与感就较弱,也存在一些学生对和自己有“过节”老师评价不够真实的情况。民办高校的年轻教师居多,处在职业成长期,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对口的前辈指导,仅仅靠督导的听课后几句话的建议指导也无法起到实质性作用。
目前Y校将教学质量评价表分为10个项目,4个等级。教学评价上需要一套标准,标准本身是客观的,但是制定的不够细致、量化不够,执行人在操作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并且不同的学科教法不一,不同的课程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包括课程的设置都会造成教学质量的差异,例如对于经管学院大一的新生就开设微观经济学,没有任何基础及经济思维的他们在接受起来势必存在很大的困难。甚至很多学生数学底子差连基本的求导都没学过或者忘记了,就会造成教学进度很慢,在启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老师还要兼顾进度,课堂就会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被挫伤。如此,不管是督导听课还是学生期末评教都会觉得主要问题在老师身上,分数自然不如课堂比较轻松活跃的老师。因此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考虑教师教学的专业、难度系数、开设课程对象的问题,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Y校的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督导听课分数和学生期末评教分数,由于督导人数少所以分数的代表性不够,另外学生的评教存在态度不端正、班级与班级之间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数据的客观性不够。加上部分学生不及时评教,不参与评教等现象的存在使得评价数据不全面。另外整体评价缺乏过程性考核,学校设置有过程性考核要求,但是评教时却没有将这部分数据算进去,过程性考核就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全面,势必造成数据的代表性不足。因此,使评价数据合理、规范,真正起到教学指挥棒作用也是现阶段存在的重要问题。
评教的作用主要是约束与激励,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加以改善和提高,帮助教师成长和发展。同样也是作为教师评奖评优的主要判断依据。但是在访问中发现,很多老师对于评价的数据并不清楚或者并不关心,期末的学生评教打分,更是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分数,包括督导听课的分数。学校在评奖评优时并没有按照数据依据来,造成一种上课是好是坏都不重要的现象,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与激励作用。所以评价之后数据要反馈到本人,激励时要发挥评价数据应用的作用,如果不作为重要考核依据的话,评价本身在教师看来就可有可无了。
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应体现“以评促教”、“以学评教"以及“教学相长”的目的,以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师生,要切实的考虑老师和学生的感受,包括评价体系指标设置的目的应当是更好的促进教学,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切实可行是首要考虑的。其次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不要因循守旧,抱有偏见,管理者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基础,融入层层深入的评价设计。注重评价过程的导向性,利用教学质量评价去引导师生走向良性的、全面的发展。
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上很多方面和公办高校是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上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所以民办高校的评价体系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特色,搭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体系。更多的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来设置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鼓励多元化授课方式。在听取专家团队的评价指标意见后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并多轮讨论形成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如Y校就可以在看重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实践运用的考察,不仅是传授课本理论,专业与就业结合的情况,理论与实践实际结合的情况都应着重考虑。形成评价导向,就会形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是经过无数实验和改进形成的,在遵循科学教学原则基础上搭建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扎实的推进和应用起来,并定期进行反馈和调整。这是比较大的一项工程,为了长远发展反复的实验和反馈是必要的。不要流于形式,避免出现即使发现问题也会一错到底的现象,注重课堂主体-师生的感受,真正形成激励教师、学生受益的良性模式,促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