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晓燕,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十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成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呢?我认为可以借助课本及史料实现“历史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的对话,进行历史和时代意识的渗透,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下面以“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一课为例说明。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人的活动痕迹,所以生动而有灵魂的历史课堂就必须充分关注时代与人的关系,要将“历史中的人”积极的一面呈现出来,启发“现实中的人”的成长,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基于历史人物的关注。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出示照片“抗战老兵的军礼”,当照片中出现“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这几个大字时,学生流露出了敬佩的目光。“还有一位日本老兵,他以个人立场写下了战争日记......他叫东史郎。他在日记中写道---战争是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关注不同的人物风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抗日战争的严肃的课堂气氛中去,激发了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和疑虑。
历史教学要努力还原历史中的“人”,基于人的灵性课堂,会使历史教学更加骨肉丰满。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一如学者所言:在这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之际,在侵略者的杀戮面前,多少人前赴后继,碎首杀场;多少人沥血孤营,裂身银汉;多少人毁家纾难,以身殉国。这正是新时代学生需要近距离触摸的特殊的家国记忆。
为了能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抗战中我们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家国情怀,我精心选取了来自不同政党、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展示了这些人物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国歌诞生瞬间”开始讲述,展示了聂耳、田汉等爱国志士面对九一八后日寇的步步紧逼,不愿祖国沉沦,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生深入了解第二十九军军官赵登禹、佟麟阁为国捐躯的豪言壮语和身先士卒,感受大刀队为国捐躯的壮举。又补充了鲜为人知的川军将领王铭章出川抗日的悲壮之举,还原了一位肩担正义、悲壮献身的国民党地方军人形象。运用课本史料学生明白了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核心。还讲述了老舍所代表的爱国文人团体以笔为枪,为抗日宣传所做贡献。接着,在讲述淞沪会战中,播放真实的影像资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以谢晋元为首的上海四行仓库中国守军的奋勇抗敌,更领略到了中国人民“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同仇敌忾,不惜一死的抗日决心,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了“全民族抗战”的真正内涵。这样以教材为轴心,对相关历史加以拓展和延伸,关注与战争有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由此串联起一曲荡气回肠的充满家国情怀的抗战悲歌。
在“南京大屠杀”这一环节,补充了东史郎日记中残忍屠杀中国军民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围绕着战争中的人性这一主题各抒己见,不仅看到了法西斯在战争中的恶,也从“东史郎下跪的瞬间”意识到了一个日本老兵的忏悔。这不是一个人的忏悔,更是对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无情讽刺。当我展示了张纯如《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中的一段血淋淋的文字并有全体学生低吟时,有的孩子眼睛里满是泪光,有的孩子满是愤怒,有的孩子是沉思.....
围绕着抗战期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情感的碰撞、思维的火花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熠熠生辉。核心素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中潜移默化地涵宇育着。
学科活动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渠道。单纯的观摩、理解和掌握是不足以形成素养的,通过学科活动对历史人物事迹进行再加工更有助于转化为学科素养。在本课结尾处通过“历史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的对话环节,进行历史与时代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以抗战时期的人与事为史实依据,对家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构,深层理解个体、家庭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通过呈现历史人物的微观事迹,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从还原历史中的“人”到启发现实中的“人”,一方面围绕“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基本史实,在突出人物抗战事迹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当时大时代波涛中个人的抉择与人生轨迹,进一步思考时代与个人、家国大义与个体小我等深层次问题,让学生将历史情思生长为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现实责任感,最终实现以培养“家国情怀”素养引领历史教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