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振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0)
从2004年到2018年中央连续颁布对 “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国家一直把农业放在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变中出现的新型农业集体种粮大户,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古以来,粮食生产都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河南省地处华北平原,气候温和,土壤肥力高,环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种植,素有 “中华粮仓”之称,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0%左右,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种粮大户发展情况经营总结,归纳分析出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过程存在的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和收益、农田基本建设、相关资金筹备、农业技术服务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种粮大户合理稳定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土地流转加快,为种粮大户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其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种粮大户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提出种粮大户面临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种粮大户的发展。
邵培霖[1]认为我国种粮大户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金融扶持不到位。由于种粮大户生产规模大,所投入的农药、化肥、农机、人力以及土地流转的费用等都在无形中提高了种粮成本,更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由于种粮风险大,粮价波动,种粮收益不稳定,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人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任晓娜[2]认为,种粮大户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种粮大户对现阶段农业粗放型、高投入的资源消耗生产方式有深度认识,能自觉并有能力突破资源瓶颈和市场经济条件的约束。这样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与此同时,白选杰[3]认为,当前,河南省粮食产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粮食短缺已经被粮食相对过剩所取代,粮食市场供应紧张已经被卖粮难所取代,面对新的变化,我们要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实现粮食高产、优质和高效,把扩大粮食生产与搞好粮食销售结合起来,尽快把河南省粮食产业的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通过对国内种粮大户研究的文献回顾,分析种粮大户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就需要用真实数据说话,提出每个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不同的主体方向出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恰当合适的解决建议和对策,从而促进种粮大户不断发展。
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农业文化灿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数量较多,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无限;农业生产领先,是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
2017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达1 015.56万hm2,同比增长-1.3%,2017年全年粮食产量1 194.64亿斤,比上年增长0.5%。其中:夏粮产量710.80亿斤,增长2.2%;秋粮产量483.84亿斤,增长-2.0%。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在农业社会也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农业在河南省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高于全国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河南省在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产量常年来稳中有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大,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种粮大户又是三农问题的风向标,为响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种粮大户发展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6),全国各类农作物耕地面积共计13 804.93万hm2,河南省792.6万hm2,位居全国第五耕地面积大省,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实际居住人口0.941 3亿人,位居第三,其中河南省农业人口为0.529亿人,占比为56%;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5),我国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9.2%,河南省第一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9%,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农业在全省的经济发展中也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解决 “三农”问题,加速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解决好种粮大户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粮大户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下的产物,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河南省种粮大户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农业决策中男性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以男性生产为主,且中年人群是种粮大户的主力军,青年从业者较少,人员构成较为单一;二是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大多数种粮大户都经过一定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三是专业经营者与兼业经营者数量各占一半,专业化程度不足;四是非农行业转入者占四成以上,人员构成单一。除此之外,经营方式粗放,销售渠道不足,且销售途径较为集中,自身实力薄弱,服务机构能力较弱、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限制了种粮大户的生产经营。
1.3.1 生产资金与生产设备不足
根据2013年河南省地方经济调查表明,在这些种粮大户中,经济实力较为薄弱者居多,尤其表现资金和生产设施两个方面。种粮大户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生产设备不足的问题。在调查的150户种粮大户中其中85%的农户表示自身资金紧张,农业贷款困难,成为绝大多数种粮大户继续扩大经营规模的限制因素,资金不足的问题是种粮大户发展的做大问题。而在农业生产设备方面,种粮大户生产中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且多有雇佣劳工为其发展生产,但是由于资金薄弱,农业服务系统不完善,在调查的种粮大户中农机租用的占53.3%形式,很少一部分是自主购买。
1.3.2 生产专业性不强,政府扶植力度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种粮大户的生产专业化不足的问题凸显。在调查的150个种粮大户中,90%是在全部取消农业税以后发展起来的。种粮大户生产经验不足,很多从业者是从其他行业转入,从业时间短。除此之外,从调查中的种粮大户生产的专业性上来说,种粮大户的专业性也有待提高,调查中的农户为获得更高利益采用兼业经营的经营方式,占比49.7%。国家连续1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在讲“三农”问题,可见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但大多数种粮大户都觉得基层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力度不够,奖励政策不到位。
1.3.3 经营方式滞后,基础设施落后
在销售方式上,调查中因为缺乏存粮仓库,有高达87.3%的种粮大户选择在收货后直接销售,没对收获的粮食进行储存,而往往出售时的价格满意仅仅只有16.8%,使其针对价格进行调整的能力变弱。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数,部分流转田水利条件差,只能靠天吃饭,道路建设不达标,使其无法使用大型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种粮大户因资金缺乏,而没有大型生产机械,在耕种和收获的农忙阶段,不得不去租赁农机进行播种收割,很容易耽误农时。与普通农户相比,种粮大户在生产中占据优势地位,可是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基础设施却不够发达,不能实现高水平的集约化生产。
1.3.4 种粮成本高,经营收益低
由于种粮大户再生产过程中规模较小,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导致种粮成本较高,在销售过程中,没有专业化的销售渠道,很少对粮食进行深加工而是选择直接销售,使农作物附加值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较为明显的是在种粮大户选择出售对象时,社会粮商是首先选择,其次是加工企业,最次是国有粮食收购企业,这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农产品价格低和物流运输成本过高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国家在不断调整粮食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经历十年黄金期后面临不断下跌的境况。尤其当前粮食生产过剩,农户由于缺少晒粮场和储存粮食的仓库,往往低价出售给粮商,质量一般。因此,要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种粮收益。一是提促进粮食深加工,整合粮食生产产业链,形成收购、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大力促进河南粮食加工生产能力。二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根据河南省具体情况,组织一个土地流转中介系统,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及社会组织应为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投入各方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扶植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促进种粮大户的发展。
国家要稳定现在农业补贴制度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农业补贴制度。一要建立和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遵循 “绿色引领、统筹兼顾,存量优化、增量倾斜,系统设计、稳妥推进”的原则,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多措并举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明显步伐。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贴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人、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 “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盘活粮食风险基金。三是提高农机具补贴金额。现有的农业补贴金额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需要提高补贴金额。鼓励种粮大户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
对自然灾害缺乏抗力,是制约粮食生产的难题。一是要培育并鼓励具备农业保险专业知识的人才进入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专业人才能够更加合理清晰的为农户讲解保险政策,为农户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使农民投保真正切实有效,打消农户的顾虑,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二是政府应出台新的政策,加强对农业保险业的支持。政府应介入农业保险领域,给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在政策指导、财政补贴、法律监管等方面都承担应尽的职责。三是加强农民的保险意识,逐步打开农村市场。加大农业保险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进行农村讲座、电视、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农民投保的真实范例,让农民切实看到农业保险带来的好处。
为了改变目前我国种粮大户土地租金无法兑现,流转的土地又无法退还的两难局面,建议改革种粮大户土地流转的承包方式,将承包合同中的货币租金改为实物租金,即由交钱改为交粮食。这样做既可以因粮食价格波动带来的合同纠纷,即当粮食价格下跌时,种粮大户因亏损想退田;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原承包农户又想毁约拿回土地,确保土地流转双方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提高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本文对河南省种粮大户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河南省种粮大户具有生产资金与生产设备不足、生产专业性不强、政府扶植力度不够、经营方式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种粮成本高、经营收益低等问题,其中资金不足是制约其继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并提出了调整粮食生产方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改变土地承包方式的解决对策,这些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河南省种粮大户的发展困境,对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