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普教育的发展与创新①

2019-12-22 23:07高凤君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植物园科普

高凤君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0)

植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原始能量来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构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最关键的园林景观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热点、新理念成为城市园林建设和科普教育的启发点。要将新绿化理念、构思融入到营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中去,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1]。植物科普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中国植物科普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取得丰硕成果。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植物科普教育还需不断地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普教育的水平,更好地完成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1 植物科普场所的发展

1.1 植物园科普

植物园是一个涵盖多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体,以收集栽培多样化的植物为基本特征,具有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教学实习和旅游等功能[2]。第一个植物园诞生16世纪,根据BGCI(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2014年统计,世界植物园和树木园总数超过2 500个。中国植物园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约有230个植物园[3]。中国幅员辽阔,植物资源丰富,被称为 “世界园林之母”,植物园也就成了“露天科普馆”,是民众亲近自然、提高全民植物学素养和生态环保意识的理想场所。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各大植物园除了发挥物种保育和科研功能外,植物科普教育功能也日臻完善,但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普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启发人们了解和保护自然的作用;另外,国内植物园出版的刊物较少[4]。

1.2 公园景区植物科普

虽然植物园作为科普基地的功能已越来越被重视,但植物园的覆盖率较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植物爱好者想要便捷获取科普知识的需求。公园、旅游风景区作为城市中植物种类最丰富、覆盖率最高的场所,应承担植物科普的功能。但目前公园的植物科普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开发[5]。

1.3 大学校园植物科普

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较大,校园环境优美,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校园绿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更加注重校园环境建设,特别是利用自身特有的植物资源打造独特的高校名片,高校校园植物科普工作正在悄然开展。如武汉大学的樱花节、华南农业大学的紫荆科技文化节等,均通过植物资源服务于教学科研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科普成果。此外,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开发 “校园植物检索系统”开展校园植物科普教育[6];广西大学将传统校园植物科普教育与 “互联网+”先进模式紧密结合,构建快捷、全面、及时的网络信息平台[7];华中科技大学运用新媒体进行植物科普[8]。高校校园除了发挥其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外,植物科普功能也应该被深度挖掘。

2 受众群体和诉求的发展

2.1 受众群体的发展

植物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往往从植物辨识开始。植物辨识以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知识为基础,综合植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林学等专业知识,是一门专业的知识领域。纵观漫长的植物辨识科普历程,早期的植物辨识科普主要面向专业学习者、从业者和资深爱好者,通过分类学书籍和科普读物,以专业、系统但相对枯燥的方式向小部分人传达,被传达者需要具备一定植物学基础[9]。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凸显,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中国普通民众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开始萌生了认识各种植物的意愿,但由于植物辨识的专业门槛较高,仅凭自身意愿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广泛开展面向普通民众的植物科普教育势在必行。进入21世纪,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广泛实施,植物科普教育着重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主要培养其科学思维和独立创新探索的能力。

此外,也有学者将植物科普受众群体做了更为详细的分类,根据公众群体不同主要分成以下几类:家庭,学校班级,社区居民;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女性,男性;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不同民族地区;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不同收入群体;会员与非会员等[10]。综上,在中国植物科普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众群体的职业范围不断扩大,阶层越分越细,重点逐渐突出。

2.2 受众群体植物科普诉求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受众群体对植物科普的诉求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哪一种群体,都是以知晓植物名称为首要目的,只是在深入学习的程度、角度和侧重点上存在专业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碎片化的区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受众群体为有专业背景的学习者、从业者和资深爱好者,他们除了要了解植物的名称,更需要系统深入地学习植物分类、植物形态、植物特性、植物分布、植物配置、植物栽培与养护等专业性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查阅专著等纸媒,因此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较长。随着信息化、科技手段的提高,专业人员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加多样。普通民众则希望通过快捷、直观的方式获取最简便的辨识方法、挑选养护等实用性知识;期望去除专业门槛,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而对于年纪较小的青少年或儿童群体,更期望通过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较强的互动体验来了解植物的基本知识。但研究显示,目前家长和孩子到访儿童公园主要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欣赏美景为目的,而与科普教育较为相关的 “增长知识”却排在末位。由此看出儿童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并未受到家长及孩子的重视[11]。

因此,在进行植物科普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受众的诉求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合理安排科普活动。公共科学活动的主题尽量做到主题鲜明、与公众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关联度较高、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且兼具时代特征,易唤起公众的参与热情[10]。

3 植物科普内容的发展

3.1 植物基本知识普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植物园的建设,传统的科普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主要是传播植物学和园艺学知识,向人们介绍植物界的珍、奇、美、异[12]。长期以来,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习性和主要特征是植物科普的主要内容。在各类科普场馆基本都以非常专业的术语表述植物的名称、分类及其主要特征,但这对非专业人群而言却是一道无形的学习屏障。由于专业术语较难被理解和记忆,并不能达到良好的科普效果。

3.2 综合性植物科普知识普及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在这一阶段,植物园科普内容主要还是传播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等知识;随着专类园和科普场馆的建设,综合性科普活动得以开展,引入了科普旅游的新概念。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将民族文化融入植物科普教育,在中国率先推出 “科普旅游”,向游客普及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热带雨林民族文化[12]。各类科普基地均开设了植物专类园和专题园,向游客展示珍奇植物和普及引种驯化、栽培养护、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此外,还面向青少年开展实践类的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植物科学素质;进行专业植物知识的科普。

3.3 环境科学知识普及

21世纪后植物科普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植物科普的内容也更加偏重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得到广泛开展。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建成了国内首家 “湖南省森林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馆”,向游客介绍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加深其对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和了解,较好地发挥了生物科普知识的宣传效果[13]。各地植物园根据自身优势针对受众需求开展了面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众群体的特色科普活动,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教育、植物分类、植物繁育与栽培、植物标本制作、各种季节性科普游园活动等。近年来,由于顺应家庭出游回归自然的需求,农业科普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广西亚热带植物园利用亚热带作物资源优势开展亚热带农业科普教育,效果明显[14]。

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科普的内容向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当前美丽中国、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实施的环境下,植物的科普不应仅仅局限在对植物本身的认识和了解上,应对植物所表达出来的内涵和主题进行宣传和科普,这也是园林建设和设计的主要理念和灵感源泉[15]。

4 植物科普手段与形式的发展

4.1 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科普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纸媒和植物名牌一直以来是比较主流的传播方式,但由于不能同时收录太多的植物种类和信息,更不能全方位展示出植物的细节特征,植物科普知识的传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植物科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技术和资源支持。网络查询、微信公众号[8]、二维码技术[16-17]和植物科普APP已经成为当前植物科普的主要手段。随着3S技术、基于移动位置的服务、虚拟现实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植物科普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将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深圳仙湖植物园引入GIS技术,建立基于GIS的数字植物园系统[18];武汉植物园正在以3S技术为基础研建数字植物园[19];华南植物园将该园遥感影像在专业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下生成具有地形起伏的三维飞行视频,并附以音频与多媒体图片,初步建立真正意义的虚拟植物园[20]。这些信息手段的应用,使植物科普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植物知识的学习。

4.2 植物科普形式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植物科普受众群体诉求的发展变化,植物科普形式必须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的植物科普主要利用植物实体展示、专著、植物名牌等方式,主要局限于植物专业术语的文字表述,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形式并不能让大多数受众群体接受和满意,达不到良好的科普效果。科普教育不是简单的上课填鸭,应倡导走进大自然,通过亲自操作或者体验活动来进行学习,如游戏、表演、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自然、土壤、植物、生物的一般知识,在传统教说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多种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科普活动[21]。科普旅游、季节性游园、园艺盆栽、农家乐、各类亲子游、果蔬采摘、农艺、园艺实践[14]等活动精彩纷呈,使人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学习了植物知识,树立了生态环保意识。游戏竞赛、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锻炼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探究式思维能力。郑州植物园还通过四季花展、科普公益活动,利用节事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22];广西亚热带植物园利用科研成果,策划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开创科普教育新模式[14]。

5 小结

当前,中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植物科普工作也要不断创新。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创新建议,旨在为今后的植物科普工作提供参考。一是守好植物园科普主阵地,积极拓展高校、公园景区等地的特色科普活动;二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设计主题鲜明、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展现植物在园林规划设计、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应用成果,丰富植物科普教育的内涵;将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优秀成果融入植物科普教育,提升教育品质;三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创新植物科普教育的形式,利用VR、CR等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交互式体验式的实践性科普活动;以微课的形式将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精细化、颗粒化,提升趣味性;四是除了开展地域特色的科普活动外还应注重地域间的沟通交流,将数字化植物园等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于植物科普教育;五是积极鼓励高校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资深植物爱好者、专业人士开展植物科普公益活动,提高植物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植物园科普
植物园的“虎”明星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成语植物园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