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提力·热不都拉 杨玉萍
(新疆精河县气象局 新疆精河 833300)
精河县位于新疆省,地处天山北麓和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属于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人口约9万,地形上整体呈南高北低,山脉众多,主要分布在精河县南部,大多为东西向和西北东南走向。中部地势平坦,大多为平原,为耕地集中区,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枸杞等农作物。北部为艾比湖,北面有一条狭窄通道——阿拉山口,与西风盛行气流方向大体一致,北方冷空气由此侵入新疆。
精河县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少,一般小于10 mm,平原区年降水集中在每年4~8月,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 mm,导致非灌溉地处于干燥状态。
精河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常出现大风和浮尘;夏季高温炎热,昼夜温差大;冬季干燥,多风多雪,低温寒冷。
影响精河县农业的气象灾害主要有3种[1]:即每年4~5月易发生春季寒潮;每年6~9月出现冰雹,并伴有强风;最常见的为大风。据近30 a数据表明,精河县平均大风天数为16 d,年平均风速为1.4 m/s,其中,6~9月平均风速为1.6 m/s。精河县气象灾害主要有如下特点。
每年4~5月集中出现春季寒潮,4~6月大风频发,6~9月出现冰雹天气,并伴有大风。
精河县北部和东部常年发生大风、扬沙、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次数占全县半数以上。冰雹则集中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地区。
大风常伴随发生冰雹,而寒潮常伴随暴雪和短时气温骤降。
寒潮主要由西伯利亚南部冷空气的高压,乌拉尔山脉(II类)和欧洲山脊衰退(I类)循环模式以及沿着西北路径的冷空气向东、向南推进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关注在乌拉尔山脉和欧洲山脊,沿西北路径的冷空气引起的精河大规模寒潮天气。
夏季,艾比湖湖面气温相对较低,湿度相对较大,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冰雹云的形成,但受高温影响,大量水蒸发,导致艾比湖上空水汽长时间停留,为回头云提供充足的条件,发生云并,产生冰雹。
其次,精河周边有较多的沙漠地带,夏季,当地面达到一定温度会形成上升气流,而此时上空大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空气湿度相对较小,促成冰雹云的形成。
强对流天气表现为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冰雹。而强沙尘暴时常也会伴降雹。
此外,大气环流、全球性气侯变暖、暖冬频现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均是影响精河县冰雹增多的外部因素。
精河县位于中纬度地带。春季副热带锋区的北进与南退频繁,造成气压变化,从而导致大风。此外,精河县的地形复杂,既有戈壁、沙漠、草地,也有湖面、农田等,地面受热不均也会导致阵性大风发生。
当前,气象灾害预测,尤其是常见的气象预测虽已取得长足进步,甚至部分预测可以提前十多天,但由于气象灾害存在随机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精河县气候灾害进行预防。
首先,做好工作人员,尤其是专职气象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气象观测、预报,更好为农业服务。其次,在各乡、镇、村配置专门的气象联络员、信息员,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使农民及时了解气象变化,提前做好防备措施,减少作物受灾程度。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气象服务落实到位,做到针对性指导和帮助。
气象灾害的预防基于全面收集气象数据,以使预测做得更加准确、及时。因此,精河县气象部门应与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得农业生产所需天情、水情、灾情等信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天制宜,降低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害。
各乡镇最好在典型地域设置自动气象站,以便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各地气象情况,利用第一手资料提高气象预报的可靠性。其次,拓宽气象预报传播和服务渠道,利用村村通广播、有线电视、电话、传真、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气象警报机、电子显示屏等,随时发布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达到立体全方位、双向反馈、联动互动的效果。
积极应用上级气象部门和科研院校的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 “第一生产力”作用。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精选课题,积极开展本地化农业气象科研,探索本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业气象趋利避害、农业防灾抗灾、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等课题,为气象服务储备更多 “能源”,增强后劲,不断适应气象科技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努力提高为农服务的科学性。
注重提升服务的专业化、细致化程度。相关部门要以天气预报为基础,进行更加细致化、准确化的加工,使得天气预报能在面对气候灾害时,提供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灾计划,注重气候灾害预防的实用性。由于在精河北部经常出现大风,可指导人们种植耐风的作物。中部冰雹灾害,可从冰雹发生源头寻找相应的预防措施。每年的春冬季是冷冻灾害频发的季节,可设法升温保护作物生长。气象服务方式上,由过去单一预报更改为 “预报加服务指南”形式,可消除农民对气象服务的疑虑,增强农民对气象服务的支持与好评[2]。
总之,农业气象灾害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预测,但仍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尤显重要。通过不断健全与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开发和拓宽气象服务保障渠道、加大科学技术的运用等途径,普及农民气象知识,最大程度保护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