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月,杨 勇,龚兴旺,崔玉发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的运行主要依托于科学完善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因此,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型、实践实操型、社会服务型、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探索出一种切实符合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办多是在原中等职业院校基础上的合并与重组。因此,高职院校主要以依赖学科建设为中心维持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如此一来,系部各自为政,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垄断,职能部门统筹和系部协作断层。与此同时,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势必影响职业院校的综合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存在严重的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运行成本高、配套不足、老化陈旧、疏于维修养护和责任推诿等现象。
因此,探索一套切实服务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以期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和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旨在达到培养社会服务型人才的目的,具体办法探索如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验室管理模式应坚持建设校本位与管理系本位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完备且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室管理体制又有赖于院系间分而有功、合而有序的管理,即院系分层次各自具备功能属性,与此同时又统一于学校自上而下的管理监督和系部自下而上的落实反馈。打破系部各自为政的限制,成立院级实验室管理中心和系部实验室管理办公室[1]。
院级实验室管理中心统筹学院实验室整体建设规划,其职能包括专业建设,实验设备采办与维护,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专职实验室技术人员遴选、考核与培训,实验项目审批,实验经费分配。依据垂直管理和平行适用的原则,全盘抓手确立实验室管理中心纵向专项指导与统管,横向协调各部门、系、处室在人力物力和资源上的交流共享[2]。
系部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作为院级实验室管理中心直接领导的子单位,肩负决策落实与信息反馈双重职能,并在指导系部一线教学实践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职能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的组织、落实与实施,实验室建设的申报、论证与验收,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监管、检查、评估与反馈,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矛盾问题的处理与决策,实践教学设备的登记造册、维护维修、安防预警和项目、资产的申报[3]。以制度建设为引领,根据学院制定的实验室管理相关办法,开展系部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建设管理是落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根据实验对象的性质,针对经常性、群体性、基础性实验,在原有基础上统筹整合,建立基础开放实验室,满足不同学科专业技能实操和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提供自主探究式实验平台,提高实验室使用效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针对专项、重点、保密性实验,建立专项重点实验室,突出学科带头示范性,完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使重点、特色、优势学科的实验室始终处于优先发展地位,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针对精密性、学术性、科研性实验,建立分析测试中心,集约高精尖仪器使用代偿、维护资本和资源共享,支持和推动学术研究。针对定向培养、专业急需和目标性实操实训,建立校企协同培养实训室,依托企业现有教学场地、资金和设备,在不干扰企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在企业单位设立实操岗位,同时引进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来系部教学一线进行双向交流合作,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同时提升高职院校“产、学、研”实力。在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形成基础开放实验(训)室、重点实验(训)室、分析测试中心、校企协同培养实验(训)室四重构架,再建立健全基础开放实训室的分管保障制度;重点实验室的专人专办制度;分析测试中心的集约协调制度;校企协同培养实验(训)室双向交流管理制度,以满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校本发展的不同需求。
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是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基础保障。在基础开放实验(训)室、重点实验(训)室、分析测试中心、校企协同培养实验(训)室四重构架的大环境中,以实验室为基本单元,因此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验室建设必须适应学校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要求,综合考量实验室建设水平;二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准确定位,以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三是对实验室建设开展广泛调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研究和比较,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选择上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保障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安全化和科学化;四是实验室设计应具备安全、健康、节能、环保、人性、智能、灵活可变的特点[5];五是借助排课系统,合理安排和规划实验室的使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六是实验室管理员按月提交实验室管理日志,学校及时掌握实验室使用效果,并通过实验室管理日志反馈信息促进实验室间的统筹协调。
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有社会服务型、市场需求型、职业技能型,因此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的检验手段和历练方式,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实践教学后,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始社会前检验。校企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互通机制和保障机制;二是加大对实验员进行“双师型”“双带头人”机制引导,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运行机制;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校园导向职能、文化职能、陶冶职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四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建人力资源合作、资本合作和技术研发合作模式,在互惠共赢的同时企业能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如此既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又对提高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大有裨益[6]。
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员与高质量的实验设备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必要条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对实验室建设、发展和功能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技术条件。因此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势在必行,借以优化实验技术人员结构、岗位配比,加强岗位培训、业绩考核和委培进修管理,严明公正评优奖惩、晋级聘任制度,在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加强思政道德教育,旨在建设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实践教学保驾护航[4]。此外,实验场地、设备、环境是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完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现有实验设备进行摸底清查、建档立册、分门别类,对闲置、故障、老化和报废设备及时进行清理和维修,避免实验设备使用率低和设备重复问题的发生。最后,学校需加大对实验室物质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实验设备进行补充、配套和更新,以满足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教、产、研”协同发展的目标。
制度建设是实验室管理的先导,更是实验室管理的必备软件因素。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等文件要求为依据,制定院级实验室规章制度,包括《实验管理办法》《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人员考核办法》《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维修、验收办法》《实验室教学科研用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实验室危险化学药品安全管理办法》等。由院级实验室管理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进而健全管理机构,明确院系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4],以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促进校系两级横向资源统筹共享,纵向管理落实有序运行。
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落实的基础,更是实验室管理的必备硬件因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实验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资源共享及使用效率低、购置计划性差、设备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维修保养技术等问题[7]。因此,优化高职院校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势在必行。设备购置前,应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并进行严格论证,包括设备性能、设备购买必要程度、设备效益代偿、设备维修等。设备购置后,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进行培训学习,确保设备正常使用[8]。
专业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管理实施的必备条件,更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专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一是高薪吸引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队伍中[9];二是在原有师资队伍基础上积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参加培训[10];三是引入绩效评价体系,鼓励全员参与实验室建设,极大发挥实验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11];四是适当提高实验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将职称评定政策向实验技术人员适当倾斜;五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技能竞赛,科普创新实验等,激励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创新;六是制定实验技术人员奖励政策和完善考核办法,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责与分工,保障实验技术人员科学化、规范化管理[12]。
实验经费管理是实验室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校级层面应在宏观决策上确保每年有一定增长比例的实验室经费开支,确保实验经费投入到位,保障实验教学和实训实操顺利高效完成[13]。实验经费开支和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培训预算;二是科研立项专项经费预算;三是实验设备采购、维修预算[14]。以充足的资金保障实验室建设和落实有序进行。
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大学,其对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因此在探索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中还有很多值得发现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建设校本位与管理系本位的管理思想,一般集约与高端共享的管理办法,软硬兼备与人财兼施的管理保障3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一条可行性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