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3+2”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9-12-22 09:22刘亚莉易佳丽武竞业朱曼迪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体系阶段

刘亚莉,易佳丽,武竞业,朱曼迪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国务院在2014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可见中高职衔接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如何把立交桥建好,让学生走得通、走得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目前辽宁省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校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由中职院校负责招生,前3年由中职院校进行培养,后两年由高职院校培养,即“3+2”分段;二是中职学生毕业后按照专业对口,报考相关的高职院校,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即“3+3”升学;三是初中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5年,成绩合格后发高职毕业证,即五年一贯制。“3+2”分段对于实现联合培养、系统成才,学生较快地进入职业岗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有更强的优势,但其对“一体化”的要求程度更高,应是内涵式的、有机的衔接。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对省内20所实施“3+2”分段教学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具体分析如下。

1 中高职“3+2”分段衔接的现状

1.1 政府、学校高度重视,推进中高职衔接

省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建设,2014年组织人员制订中高职一体化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省级各类协会、学会在课题立项研究中也向集团化办学、中高职衔接项目倾斜,这些举措推动中高职衔接从学制衔接向课程内涵衔接的深化。从政策方面反映出课程衔接已经成为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实施“3+2”分段教学的中高职院校也充分认识到此项目的重要性。从项目组织实施、教师共享、实训基地共享、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优先安排,保证衔接的良好运行。在调研中,有3所高职院校建立了中高职衔接的组织机构,负责协调“3+2”分段的总体工作,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中高职的沟通与衔接;11所院校实现教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共享,体现了集团化办学的“资源共享、专业共建、联合培养、系统成才”的目标。

1.2 对接院校教学互通,提高教学效果

中高职院校通过职教集团平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调研中发现有13所中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召开中高职联合会议、教学例会,研究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如我院每年召开的“3+2”分段培养院校共建会,及时沟通和反馈各自教学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也将下一年度的中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规划和安排,有效保证了教学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1.3 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中高职衔接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注重一体化设计,体现中职和高职阶段各自的特点,根据政、校、行、企对不同层次本专业学生岗位的需求,制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中高职院校相互交流研讨,统筹考虑、设置体现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通过中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调研中有18所院校制订了体现中高职衔接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1所学校制定了体现中高职衔接特色的课程标准,1所院校甚至有体现中高职特色的教案和讲义,夯实了人才培养的基础。

2 中高职衔接面临的问题

2.1 中高职院校应明确主体责任

在中高职衔接中,中职院校是基础、是基石,高职院校是发展、是提升,两者不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层级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1]。高职院校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起“领头羊”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学、师资、实训条件的优势,多指导、多管理。中职院校要多请教、多协商、多沟通。如我院在与沈阳化工学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对接中,对其的实训内容、方式、方法就进行了多次沟通。在调研中有少部分的中职学校前3年完全是由自己管理,与高职院校没有交流和沟通,这就导致双方后续的衔接并不顺畅和高效。

2.2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中职阶段课程更偏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单项)技能的训练,突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课程应偏重岗位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针对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系统性与螺旋式发展原则,坚持职业素质与技能培养并重原则,坚持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中高职院校合作既要衔接,又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要考虑学生的升学、直接就业以及学生岗位迁移的可能性。因此,课程体系的制定就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递进发展为目标,体现人才培养从低到高的层次性变化,按照技能型人才贯通培养的规律及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按照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实现课程体系的内涵式贯通。在调研中,有18所院校强调加强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加强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统课和集体备课的重要性,15所院校强调校校联合基础上的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的重要性,课程为中心的内涵式、层次上衔接的重要性。而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内容重复,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这和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标准的设定有很大关系。

2.3 转段考试及标准要逐步完善

“3+2”分段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时就了解3年后将升入高职,学习压力与“3+3”升学的学生相比就小很多,加之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性普遍不高,如再没有压力,升入高职阶段再一切“从头再来”,重新塑造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就很不现实[3]。因此要制订转段考试的方法和方式,可以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促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调研中发现,有11所学校在整个管理阶段不进行任何考核,直接进入高职阶段;有7所是组织一次入学考试后直接升入,并且有13所学校对中职学生没有任何淘汰机制就全部转段,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学习效果。

3 改进中高职衔接现状的对策

3.1 增强主体责任,强化院校对接

如要实现中高职院校间“资源共享、专业共建、联合培养、系统成才”的目标,必须强化中高职的主体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各层面深层次合作,达到中高职深度融合。制订对接制度,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中职、高职双方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在中职阶段,中职、高职双方应从合作办学方案的制订到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再到学生学习综合评价进行全程关注、全程参与,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中职教育的引领作用,促进专业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促进学生管理部门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参观高职校园、开座谈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同时,高职院校要在专业建设的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管理、实习条件有机充分的衔接等方面,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3.2 优化课程体系,做好教学配套工作

中高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大系统,各层次之间是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4]。针对目前存在的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学生对高职阶段的学习内容认识不准确的问题,中高职双方需要共同探讨,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体现联合培养的优势,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全面衔接。中高职两个阶段的衔接,不能只是时间上的、表面上的连接,而应相互渗透,达到深度衔接;不能只是外延上的、形式上的衔接,而应是内涵的、内容上的深度衔接。这个“深度”,不仅应该是课程上的衔接,更应该是课程内容上的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5]。课程衔接是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因此高职院校应牵头制订课程标准,组织开发相应的中高职衔接教材或讲义,保证不同的中职院校来源到高职阶段有统一的专业基础。按照项目、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规范教学标准,真正解决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断层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整个中高职衔接成功与否的大问题[6]。

3.3 明确转段标准,实施过程性评价

合作的中高职院校要制定转段升学的方案和考核实施办法,要有淘汰机制,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和动力。要实施过程性的评价,对在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对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确保学生在3年的中职阶段不松懈、够努力,从而保证高职阶段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程体系阶段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