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界一直讨论的问题,《高等教育法》把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任务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社会原因,当前高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就业,即就业导向的教育。就高职教育而言,目前更多的是考虑专业技巧培训与岗位能力培养,忽视可持续职业发展和个人综合性的人生规划。
当然,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还会有其更具体的差别化的培养目标,如中国顶级大学还更注重学术训练和专业训练,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更注重为产业发展培养有特殊技能的人[1]。我国的高等学校学院、科系、专业设置模式均围绕培养目的展开,由于实用主义倾向的教育导向,使得教育实践逐步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学院制模式过分注重学科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学科精神与学术精神培养,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引导方面作为不够。在现行体制下,大学生呈现不同院系的模块化分布,院系内部呈现不同专业的模块化分布,从学习、住宿等大学生活环节处于专业间的相对隔绝的状态,缺少多元的专业文化的影响。现有的通识教育方法是通过讲座、选修课、辅修专业等,以此方式来解决跨学科学习和跨专业交流的问题。但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对于选修课等辅修学习往往基于对专业技能提升的帮助和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而纯兴趣目的的主动学习占比不高。
基于上述背景,越来越多的高校借鉴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和中国古代书院的现代大学书院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的脱节以及教与学、教与管、师与生“两张皮”的问题。如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汕头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均开展了书院制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而高职院校和医学院校开展书院制实践的还不多。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书院和学院“两院协同”的全人教育实践和初步尝试,探索建立了医护专业学院—书院协同育人平台,积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从古代书院看,课程教学是其重要特色,一般包括两类课程,一是自然科技类内容,即真的内容;二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传授,即善的内容。我国古代书院课程设计的基础是承认人心向善的本性,也鼓励人不断去发现良知、推演良知、扩充良知、滋长良知,强调人“格物”与“致知”相统一的自我改造[2]。可见,古代书院课程设置上具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真善合一的鲜明特征。当前普遍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课程存在两大弊端:知识和生活相脱离,知识过于分科化。而现代高校实施书院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利用古代书院教育模式来弥补现代高等教育缺陷的一种尝试,书院课程教学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华人文化圈开设书院通识课的典型院校是香港中文大学,自1963年成立以来即实行书院制,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致力培养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人才[3]。以该校新亚书院为例,开展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包括文化、社会、大学、人际关系等各领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香港社会、大学生活,以至个人成长的认识,达至全人教育的理想。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根据其历史文化特色,分别成立了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各书院都以“读书、修身”为价值核心,辅以“转变、关爱”为两翼,努力建设一种创新型的书院生活模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通识教育形式。通识教育的要义,不在于教授专门的知识及技能,而在于了解普遍价值。其他多所高校也均有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但在高等职业院校医护专业开展书院课程教育的还未见报道。
目前,高职院校提倡“专业+文化”的培养思路,基于学院—书院协同育人平台的课程构建对于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书院的育人作用,培养有文化素养、有发展后劲、热爱生活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设计本平台的目的主要是构建能和学院教育有协同效应但又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型医护专业书院课程育人平台。其内核是系统的课程模块,这些模块主要包括传统学院教育无法提供的人文素质教育、生活情趣教育、专业文化教育等。
2.1.1 课程总体设计 依据学院—书院协同育人理念开展课程的总体设计,遵循学院管专业技能学习、书院管生活教育和综合提升的理念,并借鉴古代书院模式和其他大学书院通识课建设经验,开展医护特色书院课程的总体设计。
2.1.2 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全人发展理念以及“技术+文化”模式开展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四个教育目的开展教学目标设计:一是提升医护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二是培养专业文化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并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2.1.3 课程模块设计 依据教学总体设计和教学目标设计,构建课程模块,相关模块主要有5个:一是医护专业文化模块,二是医护职业道德与伦理模块,三是传统文化与经典文学模块,四是生活中的艺术修养模块,五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可持续发展模块。
2.1.4 课程教法设计 新的教育目的必须基于新的教学方法,目前医护专业书院课程尚无可借鉴的先例和范本,本课程主要探索了讲座和沙龙、互动式实践、项目化教学等多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素质、生活、个人修养、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宽厚人文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目的。
2.1.5 考核办法设计 医护专业综合素质拓展课是和学院专业教育相配合开展的协同育人载体,但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有所区别。因此,考核办法也应通过全新的思路进行设计,根据课程特点和育人目的,协同育人模式下素质拓展课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项目化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主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基准进行考核,项目化考核是基于学生学习结束后相关项目的完成情况,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考核内容。本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以必选课形式对修满合格的学生给予必选课学分,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现有的课程学分认定体系相匹配。
2.1.6 教学运行管理 书院综合素质拓展课有别于传统课程固定地点、固定师资、固定学生的模式,由不同背景的师资参与教学,由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组成,不固定教学场地和教学对象。教学运行由书院教学管理委员会协调教学管理,设专职教学秘书负责教师协调、课程安排等事务。师资主要是书院聘请的学科背景与相应教学模块匹配的文化育人导师。
2.2.1 教学大纲 基于学院—书院协同育人平台的医护专业综合素质拓展课教学大纲是教学组织实施的依据,该课程共一个教学大纲,包括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规定了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课时分布、教学方法、课程进度与教学计划等。
2.2.2 素材库 依据相关教学大纲,建构各自模块素材库。其形式包括课件、图片、视频资料及其他实物资料。
2.2.3 课程考核和评价标准 依据学院—书院协同育人平台的医护专业综合素质拓展课教学大纲制定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主要规定了形成性考核和项目化考核的具体办法及操作指南,是课程考核和学分授予的基本依据。
2.2.4 师资库 目前书院实施导师制,按照书院运行模式共设置学业导师、文化育人导师、助理导师、生活导师等类型导师,开展相应方向的学生辅导,其中和本课程相关的主要是文化育人导师,导师来源多样化,保证了课程视角的丰富性。
在课程的总体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案设计、学分认定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大纲等文件的编制,在此基础上实施课程教学。课程实施以本校医护学院杏林书院育人平台为依托,以2016级、2017级在校生为对象。
教学由书院文化育人导师组织实施,包括专职教学人员、书院兼职文化育人导师、医护专业教学人员等。课程组实施定期研讨制度,由课程负责人召集参与课题的专家、教师,进行课程的分析研讨,开展教学大纲的各模块设计、教法设计等,并组织课程实施,利用研讨制度,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馈、修正。
课程组利用多方合力完成教学素材库建设和教学大纲制定,参加课程建设的医护专业领域专家、文化教育专家、学生管理专家等多方面背景的人员,构建各自模块的素材,然后形成总体的教学大纲和素材库,作为教学的依据,确保课程教学的标准化。
2017年7 月已完成教学大纲初稿及修订。2017年秋季学期开展了第一阶段实验教学,开展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2018年春季学期开展第二阶段实验教学并完成了考核和评价反馈,在此基础上经过优化和再设计,形成了两种形式的稳定的课程体系,一是结构化的书院选修课,二是非结构化的书院文化育人讲座体系。
邀请督导组和课题组开展课程教学的督导,邀请学校教学督导,和本课题组成员组成督导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督导。
以对学生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开展教学效果评价,以调查问卷、质性访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专家咨询的方式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开展教学效果评价。
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目前在全国高校开展的不多,在高职院校开展这个模式的更少,医护类职业院校采用这种模式的还未见报道,因此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书院通识课建设目前只有汕头大学等少数院校开展[4],在高职院校中还未见相关报道,尤其是标准化的书院通识课课程建设在同类院校中也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的综合素质拓展教育解决了如何将“技术+文化”理念融入教学的问题,也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题,实现了教学模块的结构与教育目的的匹配,优化了基于书院平台的教学管理[5]。基于这种思路,按照学院管专业技能学习的专业教育、书院管综合发展的养成教育的分工,两者协同互动来实现“技术+文化”的育人模式,这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