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军
(济南市济阳区财政局,山东 济南 251400)
近些年,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方式上和内部控制上做出了很大的变革。事业单位是具有公益性的单位组织,却经常性的在财务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不仅存在没有严格的执行预算管理的现象,同时还存在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准确性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以此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行为进行规范,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大部分事业单位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未能够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实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部分事业单位通常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毫无章法可循这就致使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仅仅是一个宏观方面的概念存在。在传统的国家审计工作中,在正式开展审计工作前通常会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在审计的过程中,会将审计取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保存好审计底稿,在完成审计后,会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报告。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致使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很难顺利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同单位其他部门和工作人员一样,都受管理阶层的领导。在实际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上级领导的影响,这样得到的审计意见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并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立场十分的尴尬和艰难。首先,这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通常由上级领导来统一安排,并且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全部工作行为都需要通过上级领导的批示,这样很难达到事先审计的效果。其次,这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资通常由财务部门来统一核算和发放,这就意味着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与财务部门对接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面临着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不及时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工作的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缺乏独立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可以很好地预测风险并能够针对预测到的风险提出可行性预防方案。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扎实地掌握有关财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金融、统计等方面的知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甚至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未接受过专业的审计教育。
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首先,各事业单位应该与上级主管单位加强沟通,以此获得其制定的部门规章制度,其次,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经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关键风险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以此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效果。最后,事业单位领导阶层必须全面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单位内部整体工作人员包括领导阶层都需要听取内部审计意见,并做出相应的整改。
由各地方的审计部门牵头将当地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组织在一起,联合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协会[2]。内部控制审计协会的主要职能是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支持,规范内部控制审计通知书、审计底稿、审计取证记录、审计报告等文书的内容和格式,还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案。一旦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单位存在违规违纪的行为,可以与审计部门直接沟通,以此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
若想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水平,就需要注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因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主要实施者[3]。一方面,事业单位在招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时,应该有意识地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一经上岗便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并迅速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定期地组织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培训,并针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对于多次未通过考核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将其调离内部控制审计岗位。
综上所述,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然而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部分事业单位必须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完善,以此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