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旭
(1.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亳州 236800;2.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国知识分子多次谈话中提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思想。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1]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等应该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推崇[1];2017年3月4日,总书记又提出,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而要有这种崇高理想和抱负,他指出,知识分子就必须要“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毋庸置疑,“修身”便成为家国思想的关键,对“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着领头雁的作用。《礼记·大学》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强调了“修身”的重要地位,是整顿家庭、治理国家和稳定社会的主要抓手。明清时期的徽商之所以能够雄霸一方,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商帮,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徽商对“修身”的重视。
自古以来,徽州就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包围之中。中国著名的方志学家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指出:“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隍。”①参见: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16:形势:徽州府[M].光绪四年(1878)刻本。另外,加之南宋末年战乱频繁,为躲避此难,大量北民南迁,造成徽州境地人口积压,使得原本每况愈下的自然环境雪上加霜。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州“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徽州人为谋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营生,“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3]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说:“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正是因为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的困窘,所以,为了求得生存,徽州人大多外出经商。《弇州四部稿》记载:“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①参见: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62:文部[M].明万历刻本。。徽人从商的确是因时、因势、因情所致。而为了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中谋得一席之地,徽商特别重视自我‘修身’锤炼,徽商从教育、诚信和交友等方面进行提升自我。
徽州自古就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的美誉,它与山西平遥、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并成为“中国四大古城”,这与徽州对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
徽州文风厚重、学风昌盛,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美谈。书院是徽州教育发达的载体。自唐以来,书院逐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中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4]。直至宋元时期,兴办书院达到高潮,徽州一地共建书院达260座之多,成为当时全国书院最多的地区。明朝天启年间,张讷上奏说:“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②参见:佚名.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上:学校[M].道光年间刻本。徽州素有“贾而好儒”的特色。徽州众多书院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徽商捐资建院而为。
清代著名歙县(古称歙州,古徽州六县之一)盐商鲍志道与其子鲍漱芳二人,多施善行、坚持义举,为乡里修水坝、筑道路等,父亲鲍志道捐资助学,积极办书院,重视族人教育。纪晓岚在《鲍肯园先生小传》中写道:“肯园捐金三千,复紫阳书院;捐金八千,复山间书院,功在名教。”③参见:鲍琮.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鲍肯园先生小传[M].嘉庆十年(1805)刻本。儿子鲍漱芳,自“幼随父扬州理盐筴,寖寖有声”④参见:佚名.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M].民国二十六年(1937)印本。,日积月累,逐步掌握盐务法令法规,并认真执行之,渐而成为其父之后的盐务名商,在其年迈之时,效仿其父,重视乡里教育,“遗命其子鲍均捐修府学”⑤参见:佚名.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M].民国二十六年(1937)印本。。
另外,在宗法制度的长期熏陶下,徽州逐步形成一种“重宗义,讲世好”的传统[5],宗族号召族人尤其是有所成就的商人操持捐款助学,从而彰显了徽州“贾而好儒”的特色。如《绩溪西关章氏族谱》记载:“当今吾宗身列士籍者广多,有洛阳之二顷者不少,惟各不吝,所以襄厥其美”,以致“族中之俊秀操觚有需,灯资有洽,不致映雪而囊萤”⑥参见:章尚志.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33:金城阴德祠资补义田会谱序[M].安徽省图书馆藏,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一些宗族甚或对捐资达到一定数额的族人,实行优等的家祠从祀权。《金紫胡氏家谱》规定,族人“每捐田租,岁收至三百解以上者,于家祠祀先之”⑦参见:胡广植.绩溪金紫胡氏宗谱:卷首下:艺文[M].安徽省图书馆藏,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因为徽州人素来注重“修身”,所以,徽州族规和家训中有很多要求子弟读书的严格规定。在《绩溪积庆坊葛氏家训、家规》记载[6]3:
世间物可以益人神智者——书,故凡子孙不可以不使读书,惟知读书则识义理,凡事之来,处置得宜,如游刃解牛,自有余地。其上焉者可以致身云霄,卷舒六合;下焉者亦能保身保家;而规为措置,迩异常流,自无村俗气味;苏子云:“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无竹犹未俗,而无书则必俗矣;人求免于村俗,不可一日无书。
这就是说,葛氏家训、家规强调读书的重要,读书可以使人明辨事理,可以游刃有余处理日常事务;其上焉者,可以达至高官福禄,下焉者也可以明哲保身。总之,读书成为徽州人成才的重要途径,成为传承徽州良好家风的一条永不终结的系带。
获利后的徽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休宁(古徽州六县之一)商人汪可训,“有子五人,岁延名师督之学,曰:‘此余未究之业也,尔小子容一日缓乎?’尽出所订经书古文词,严程课督”①参见:佚名.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六[M].顺治十年刊本。;歙县商人许晴川致富后,“五子咸延名师以训”②参见:佚名.(歙县)许氏世谱:卷六[M].隆庆抄本。;徽州《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中规定:“广储书籍,贮于济美祠中黄山楼上,以惠宗族,不许假人以致散逸,仍于卷首用‘孝里经书,子孙是教,鬻及遗毁,是为不孝’十六字图章于其上。”③参见:黄玄豹.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4:家训[M].雍正九年(1731)校补刻本。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期徽州歙县新馆的鲍氏商人广设私塾、延请名师,如明末歙县盐商鲍继登“自少老成,与诸父合业,以盐策起家。尝建德文堂为书熟,广延名师罗益友以训其子孙”;鲍柏庭“性慷慨,好施与”,“其教子也有义方,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尝曰:‘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赀财何益乎!’”④参见:鲍存良.(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家传·柏庭鲍公传[M].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鲍柏庭所倡导的“富而教不可缓”的教育思想,在徽商教育史上的影响不可低估。
徽商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捐资助学等义举行为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也随处可见。如休宁商人汪应享(人称汪翁),“万户(翁父汪新)命翁受儒业,即励志于学;已命贾,即执劳无倦。……父令析著,先诸兄弟而后其人,孺人(翁妻)惟诺无违。”[7]不仅儿子要尊崇父亲的意志,就连儿媳也要唯命是从。徽商把读书作为做人之本,这与“贾而好儒”相关联。清代黟县商人胡作霖经常教育子女:“读书非徒以取科名,当知作人为本。”⑤参见:吴克俊.黟县四志:卷14:胡在乾先生传[M].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同一时代同一地方的许源同样告诫儿子:“名为读书人,必要宅心忠厚,无坠先传。”⑥参见:吴克俊.黟县四志:卷14:胡在乾先生传[M].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教育在提升徽商自身素质的同时,也筑牢了徽商从业的良好品质:讲究诚信,这为徽商在日后商界创造奇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
孟子曾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道。明清徽商一直秉承“人无信不立”的商业活动准则,反对尔虞我诈、见利忘义,这也是徽商能够成为中国重要商帮的关键。《潭渡孝里黄氏族谱》要求为人处世要真诚,切勿狡诈欺人,明文写道⑦参见:黄玄豹.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4:家训[M].雍正九年(1731)校补刻本。
治家当至诚无伪,至公无私,一言不可妄发,一事不可妄为,勿怀偏狥之念,勿使狡诈之谋。……
徽商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公平交易的原则,遵从重义轻利的理念,从而在商贾中占据优势,不断开拓业务、招徕八方来客,践行着“肩挑诚信走天下”的诺言。俗话说“无商不奸”,但明清徽商可谓是一个例外。
有着厚重儒家气息的徽州,长期受制于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得徽商崇尚以义取利,重义轻利。关于此,徽州楹联可以予以作证,如“秤平斗满,童叟无欺”“名正言顺,买卖不诈”,等等,这些表明徽商经商讲究诚信。婺源商人李大暠于松江等地经商:“传教于受承者曰:‘财自道生,利缘义取。’……闻者洒服”①参见:佚名.三田李氏统宗谱:环田明处土李公行状[M]。;明朝歙县商人江应万“历游吴越闽海诸地,以诚信交人,同事无少欺隐。后卒于浦城。病革,犹作书遗诸子,谆谆忠厚积善为训。厥嗣人龙公以才德大振家声,两世营膺纶押,咸谓盛德之报云”②参见:佚名.(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皇清诰赠奉直大夫应万公传[M].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他本着“诚信交人”的人生信条,诠释着诚信的真谛,在其病危之际,对其诸多子弟留遗书言:“忠厚积善”,这种循循教导之态,也为日后江氏门风节节日升提供思想资源。清朝著名黔县茶商舒遵刚以“疏财仗义”而闻名于世,重利从义取,谨遵“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为生财之道。嗜诵读四书五经,深知“义蕴深厚”之理,常把义利喻为源流关系:“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求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财者,与夫奢侈而滥于用财者,皆自竭其流也。人但知奢侈之过而不知吝惜之为过,皆不明于源流之说也。”③参见:佚名.黟县三志:卷一五:舒君遵刚传[M]。
注重商品质量,货真价实,是徽商取得成功的一把钥匙,是讲究诚信的重要佐证。市场上,以次充好、掺杂使假是屡见不鲜的事,违背了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违反了价值规律。而徽商则严格遵守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讲究职业道德,恪守市场准则等从事经营。明朝史学家李维祯在《大泌山房集》中描述徽商胡名山时写道:“胡仁之,字名山,歙西富源人也。贾嘉禾,年饥,斗米千钱,同人请杂以苦恶,持不可……”④参见:李维祯.大泌山房集:卷七三:胡仁之家传[M]。;徽州新安商人张洲:“少潜心举业,蜚声成均,数奇弗偶,抱玉未售。持心不苟,俭约起家,挟资游禹航,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也。”[8]商人程得鲁不唯利是图,遵守职业操守,世人称其“善贾,必轨于正经。诸贾人阑出水乡盐,射重利,得鲁独不可……”⑤参见:汪道昆.太函集:卷四八:明故处士程得鲁墓志铭[M]。休宁药商汪一龙不仅手艺精湛,而且注意药店形象。他在江城芜湖创办正田药店时,对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非常讲究,响誉海内外长达二百年而不衰,他“慎选药村,虔制丸散”,对病人“对症取服,应效神速”,从而赢得百姓认可和信赖,以致“四方争购之”,“每外藩入贡者,多取道于芜湖,市药而归”⑥参见:佚名.芜湖县志:卷五八[M]。。
另外,徽商亲力亲为、一团和气,讲究团结互助原则是徽商诚信经营的重要表现,为徽商的发展增添羽翼,促进了徽州商业的突飞猛进,成就了名副其实的著名商帮的地位。商人王正承在蜀与诸子弟团结齐心,在《寿域篇为长者王封君寿》中记载⑦参见:佚名.太函集:卷17:寿域篇为长者王封君寿[M]。:
子承所至,务推赤心……不招而集,不约而坚,蜀人蚁附之。片言而市无评价,无求良,无于利权,无畔盟主,甚者若家人父子聚族质成,言出唯行,无抗无坠。……诸弟诸子从之游,分授刀布,左提右挈,咸愿与之代兴,各致千万有差,无德色。即手拓家人产,鼎足分之。诸下贾至自新都,总已而听子承如祭酒。市迟则代居以市,归急则代价以归。诸负子承者累八千缗,迄今勿问。彼中学宫圯,子承独力新之。
总之,徽商讲究诚信和坚持团结和气的原则,树立了徽商在商界的良好形象,缔造了商帮的牢固地位,对徽州以后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徽州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枝繁叶茂。
交友,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必要条件。交对了朋友,可以助己一臂之力;反之,则成为自己人生中的绊脚石。古希腊谚语云:“一个知心朋友胜过十吨黄金”;中国古人也常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之矣。”朋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荀子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以不慎友也。”晚清名臣曾国藩也说过:“一生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那么,如何结交知己?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嘉靖年间徽州绩溪县周氏在《仙石周氏宗谱》中就对交友做出了明确规定:“朋友,纪纲人伦,所关最重,近世外则相与如饴蜜,内则相视如寇仇,名则游戏饮食相征逐,实则阴险……此后,务须择人而交,谨厚者、明白正大者、有所严惮切磋者,则交之。否则,绝之。择地而处。”①参见:佚名.(绩溪)仙石周氏宗谱:卷2:祖训[M]。周氏族谱指出,选择朋友要慎重,要知面知心,要选择具有德性和厚道之人与其交友。
与徽州绩溪县周氏同一时期同一地方的另一宗族葛氏,其族谱也曾谆谆告诫族人②参见:葛文简.绩溪积庆坊葛氏族谱:卷3:家训[M].嘉靖四十四(1565)年刻本。:
天子有诤臣,不得罪于天下;士有诤友,不得罪于乡党州闾,则朋友之责所系匪轻。故人处世,必须择友。然今之所谓友者,率翻云覆雨之徒,何足依靠?当于兄弟行中择其知识高大、行格端庄者,朝夕与之会聚。凡遇事变,必商榷停当,然后见之设施,庶无败事。不惟是也,德业相劝,悉此焉赖,则好兄弟即吾好朋友也。苟或舍此而与市井轻薄之人拍肩执袂以为合,饮食游戏相征逐,及至事变之来,秦越相视,甚有落井下石者,庸何取于友哉?此子孙所当深戒。
葛氏族谱强调,交友要坚持一定的原则:知识醇厚,品行端正。与这些人交朋友,遇见事情可以与之商量,获得帮助,化险为夷。
徽州祁门县王氏重修宗谱明确规定:“朋友之交系五伦之一,固不可废,然而匪人则伤,亦不可不慎也”③参见:王森财.(祁门)光绪巳丑年王氏重修宗谱:卷1:家规[M]。。
徽州婺源县《毛氏族谱》也记载道:
朋友之交系五伦之一,然而匪人则伤。自古记之。语曰:蓬生于麻,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故读书者,必择直谅多闻之士而友之,则德业日新;为农工商卖者,必择诚实忠厚之士而友之,则习尚不坏。倘若始交不慎,与浮浪辈群处,终日酣歌博奕嫖赌戏谑,甚至灾及其身,身以累其亲,虽悔何及。故交游不可不慎也。
王、毛两家族的族谱都告诫其后代:结交朋友,需谨慎,审“匪人”,否则伤及自身,危害宗族。善交友,交知心朋友,即便是一个也可以“胜过十吨黄金”。
古徽州地区还有很多族谱对交友异常重视,现以徽州绩溪县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如《南关许氏宗族》告诫族人:所交友需有善心和诚信,“朋友有善事,当劝他做去;有坏事,当阻挡他不要做,以信义相结,终身不变”[6]37;《积庆坊葛氏宗族》谈到了交友的相处之理,要“当于兄弟行中择其知识高大、行格端庄者”交友[6]4;《上庄明经胡氏宗族》也给族人提出了一些交友方法和交友标准,说交友要慎选,对于那些“损友”,要以礼相待“敬而远”;而对“益友宜相亲”[6]108,这就是说结交朋友要以“贤德”为尺度,而不以其“富与贫”为由,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来说,就是要“亲君子,远小人”。
此外,徽州的其他地方,如休宁、婺源、歙县、黟县和祁门等地族谱中也都对族人的交友选择作出劝诫和规定。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谈。
各地徽商深受族谱族规的熏陶,对“慎交友”身体力行的徽商可谓比比皆是:
清代徽州婺源商人汪源茂,“因秉家政,就里经商。尝有友银数百两,托茂名存店孳息,友暴卒,伙未悉其故,以银归茂,茂不受,召其子还之。”①参见:佚名.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M].光绪九年(1883)刊本。汪源茂受友之托,认真履行他们之间的协定,在其友亡后,不失之约,将本息一起交给其亡友的之子。若是没有像汪源茂受这样的朋友,其友将损失惨重。可见,“慎交友”是徽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与汪源茂同一时期同一地方的商人张鉴“使宗人运盐二万有奇往海南”,托付其友程焕铨代管,不曾料想,“比至,鉴已殁,宗人欲瓜分之”,“铨力争不可,完璧而归,其子感谢”②参见:佚名.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M].光绪九年(1883)刊本。。这段史料说明,程焕铨作为张鉴的义气朋友,真正为朋友肝脑涂地,充分体现了患难之中见真情,致使张鉴的钱财完好无损,而没有被宗人瓜分。
外出经商,一靠自己,二靠朋友,这是大家自古都明白的道理。徽商特别注重这一点,在与社会中各种人等打交道时,他们都乐于广交良缘,为其商业的发展铺平道路,创造机会。李维祯《大泌山房集·胡处士家传》中记载徽州歙县商人胡汝顺“性好客,客满座,宴饮无虚日,与士言士,与农言农,与工商言工商”[9],据李维祯记载,胡汝顺顺利地成为当地著名的富商,他为自己在老家建立起巨大的庄园,内“池有鱼,圃有果蔬,宅有鸡豚,壘石為山,冠之以亭,诸台榭皆具石床。……”[9]显然,广交人脉,交知己朋友,这一做法,是给胡汝顺带来营商繁荣的重要原因。
自然地,徽商在结交合伙人和选择下属等方面也特别重视他们的品性和德性。著名徽商吴中孚在《商贾便览》中记载道:“合伙开行,择能者是从”,“须择老诚忠厚,才德兼备者。”③参见:吴中孚.商贾便览[M]。徽州潭渡村商人黄起宗能够知人善任,他在选择下属时,能“善治生,能择人任事”。以至能“数致万金,居室资雄于淮歙④参见:佚名.左谱:卷三:处士黄公起宗行状[M]。;明代徽州歙县盐商黄存芳用人尤重,对遴选之人要“审积著,察低昂,择人而任时,故财货日振,致赀累万”⑤参见:佚名.(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五:东庄黄公存芳行状[M]。。慎择合伙人和下属,是徽商聚资理财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这与合伙人以及下属自身的品性与德性息息相关,众多的成功徽商可谓是深谙其中的道理与玄机。
总之,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其商业成就的取得与其对“修身”的重视密不可分。对教育的关注、诚信的坚持以及对朋友与合伙人等的慎选,都是徽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新时代条件下,传承徽商这种“修身”的优良传统,可以不断提升每个国人的品性修养,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从而使中华文化在当代散发其异样的光彩。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0]“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1],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