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宜锋,河南省固始县自然资源局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关的经济体制改革亦逐渐深入,公共财政管理机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财政部门为了更好的对市场经济和公司组织发挥作用,先后从会计准则和财务规范等方面对企事业单位做出要求,法律层面的规范引导着公司的财务管理朝着正式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推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发展、如何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成为当下企业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针对常见的财务管理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我国诸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工作都已进入飞速迅猛的发展阶段,财务管理成为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认真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总结规律,勇于创新。近几年,我国财政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到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预算及收支管理体系,它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具体体现为“对单位资金的分配、使用、考核等财务工作予以组织和控制,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资金得以有效利用,同时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任务高效开展。”它还规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涵,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囊括资金筹备、投资以及资金分配这三项内容”。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法律法规影响,企事业单位资金的运转和供需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因此,企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开拓新的渠道获取资金,并学会有效利用企业闲置资金,完善和健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公司健康发展。
所谓的有效管理,实际上是指管理工作的落实能有积极正面的反馈和作用,这就要求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是具体的,有的放矢的,因此,有效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对收入的管理,就需要将企事业单位作为管理对象,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划分,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如:面对政府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或是其他包含公益性质的组织机构,我们可以使得财政资金得以准确运用,正确管理和监督;面对经营类的企事业单位,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使用经营收入扩大经营或发展业务,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长远目标考虑,要想推动并实现企事业单位持续的健康发展和运营,就一定要分类管控,做好收入管理,以面对复杂多面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平稳发展。
我国的财务制度管理仅仅要求企事业单位针对经营性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其他非经营性业务则不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都不存在较为成熟的长期的经营性业务,因此在成本核算方面,国内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并不具备成熟的核算和管理体系,甚至对成本核算工作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并且,由于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业务有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模糊的界限,使得在处理费用项目时存在困难,这给成本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当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人员不具备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成本管理意识时,这将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企业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产生闲置资金或损失资产。
综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做好成本把控,全面具体的分析所有业务,主动管理主动出击,对所有环节如资金的投入、使用、回报等进行把控,划分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做好成本管理,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更多的收益,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监管,如何知道财务管理工作是否顺利正确,这就需要企事业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外部监管机制来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审核,避免财务信息虚假或违规违纪现象的出现。同时结合公司内部实际经营情况,实事求是强化审计,规范流程,以达到健全机制的最终目的。
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操守,需要企业领导人员提高自身意识和素质,统筹兼顾。在适应改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的同时,加强企业的成本管控,完善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借助国家颁发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刺激企业资金的运转,反作用于企业的经济业务发展,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激发专业人才的能力和无限潜力,为公司提供更为优质的保驾护航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