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好 郭颖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提上日程。数据显示,进入我国第三次农业普查的农业经营户为2.074 3 亿户,其中规模经营户的数量在398 万,仅占1.92%,也就是说,小农户的数量在2 亿以上,这是一个庞大到不容忽视的群体,关于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的路径选择,主要有2 种,其一是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通过转让土地的经营权,将细碎化的土地归整到一起,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其主要形式有土地租赁、股份合作、土地转包等;其二是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在土地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来实现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其主要形式有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二者的根本区别是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同[1]。
自2008 年以来,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迅速发展起来,中央农业政策的重点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逐渐转向了土地流转。随后土地流转的热度不断攀升,中央政策文件不断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经营。
但是,近10 年的实践表明,以土地租赁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的发展遭遇瓶颈[1]。《全国农村经营管理》资料显示,2015 年耕地规模在3.33 hm2以上的农户占比为1.33%,较1996 年的比例下降了0.17%,换句话说,我国农业土地分散化经营的整体局势20多年来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为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提供支持与帮扶;各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形成,并使之成为提供给每家每户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保障[2]。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的效力在逐步的凸显。
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农业经营户数量为1 844.68 万户,其中规模经营户为27.09 万户,占比1.47%,全省共有3 251.49 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农业经营单位12.42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02 万家,占比48.47%。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重视及扶持力度大大增加。
目前,河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的服务、乡级各站点提供的服务、供销合作社与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专项服务。服务内容多样化,以土地托管和统防统治为例,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表示,近年来全省土地托管面积近66.67 万hm2,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农机合作社是目前河南省土地托管的主要机构,至2012 年底农机合作社共托管土地55.47 万hm2,约占全省托管总面积的83.2%。与此同时,植保飞防正在慢慢得到农户认可和接收,统防统治发展迅速。
由于小麦、玉米等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出售价格的下跌以及种子、肥料、防虫防病等种植成本的提高,农民对农作物投入的资本呈逐渐减少之势,并且对其管理的积极性也逐年下滑。拿其中防虫防病这一个方面来说:其中一部分农户会对虫害和病害进行防治,而另一部分农户则放任不管,由于农田一般都是区域化,最终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类似于“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农作物缺乏有效的种植,从而进一步疏于管理,造成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的下降。而据此背景下提出的统防统治服务,对一定区域内的农作物进行集中防治,这样不仅效率提高,而且效果也会好很多。另外,统防统治能够减少农药等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也能起到一定的正效应,而且还能解决“谁来打药”的难题。在这一政策实施下,不仅可以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预防,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提升农作物的品质。政府部门通过联系有资历的植保服务组织,并且把购买的社会化服务托付给该组织来完成,然后根据服务的数量多少及质量的好坏,综合评估后支付其服务所需的费用,即“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方式实现[3]。截至2019 年4 月,河南省运用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2种方法相互结合的综合手段,全省防治面积已经达到227.33 万hm2,且目前仍在快速增长。
2016 年,云南省农业经营户数量为840.8 万户,其中规模经营户为7.97万户,占比0.95%,全省共有1 715.1 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农业经营单位8.5 万个,其中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的结果,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有2.2万家,占比25.88%。云南省在近几年来为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更加重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且谋求因地制宜的农业服务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逐步迈进。
云南省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中先后采取了3种模式:一是依靠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来进行试点;二是以县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对象来开展试点;三是以县级政府为主开展综合服务示范试点。云南省从2013年8 月开始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重点打造云茶、云花、云药、云咖啡、食用菌、高原葡萄酒、高原优质地方鸡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的服务体系[4],其重点是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首席科学家-科技服务团队-示范基地-各类组织-农户”的一体化服务新模式[5]。
河南省和云南省在要素禀赋、发展定位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两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时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和模式。但是两者也并非没有共性,研究两省的差异性可以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也为其省份的发展提供借鉴。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地形以平原为主,这就符合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及其发展的条件。河南也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相互竞争的压力比较大,这样就会造成农业人员争相外出务工,而对于小农户来说,务农所花的时间、精力相较非务农要辛苦一些,但收入却远不及非务农收入,非务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巨大,这就为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提供了现实条件。而云南省地处西南边境,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物种多样,光热气候资源充足,雨量充沛,滇南和滇西南的热带地区能够满足特定作物对生长环境的独特约束力,各种真菌和药草种类丰富,而且冬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云南是冬马铃薯的最大产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此外云南山地面积占88.64%,“鸡窝地”、“巴掌田”等山区丘陵地块很难实现机械化操作,一些生产环节还处在机械化空白阶段,山区农业对人力的需求依旧很高。
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是我国主要产粮地区之一,其中2017 年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7.58%,玉米产量占8.38%;而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地势复杂,且以山区高原为主,气候独特,云南省近年来着力开发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占比很大,此外,云南省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就为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提供了契机。此外云南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3张牌,这也就使得其与中部的农业服务需求不一样,因此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就形成了较大差异。
河南作为交通枢纽的中心,交通更加便捷和迅速,2018 年的货运量达25.99 亿t,货物周转量达8 982.12 亿t/km,这为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提供了极大利好,一些农副产品可以及时、快速的运往餐桌,而且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而云南由于地势海拔的原因,省内铁路运营里程与河南省相去甚远。但是机场建设及飞行流量比较强大,同时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和对外窗口,出口贸易更具有优势,鲜花的产量和出口量连续24 年位列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居西部首位。
河南属于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云南属于旅游大省,两者虽然定位不同,资源不同,但是都共同面临着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压力和风险。探讨两者的差异和不同能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018 年初,云南省把目标瞄准世界一流,提出了打造3张牌,开始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的战略方针。云南省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如普洱茶、云南贡米等耳熟能详的特色农产品。回望河南,名优特农产品也有很多,2019 年公布的第一批88 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河南省就占了58 个。但是在品牌知名度方面不及云南,究其原因在于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外来游客数量众多,在品牌传播方面更具有优势。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而且历史上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也诞生了诸多历史名人。在此条件下,可以打出“历史文化旅游牌”,吸引游客的前往,这样就能够使得当地特色农产品得以传播,从而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随着近年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已成为当前替代农业劳动力的可行举措,而目前针对云南省内一些地区“无机可用”的现状,科研机构和部门应加大对中小型适用农机的研发,将劳动力逐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其次,农产品运输销售网络的搭建极为重要。一方面需要基础建设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广阔性,多方面铺就销售网络和渠道,为广大农民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从而提升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农业是一项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的产业,各个地区要素条件不同,使得农业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路径,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样也是如此,土地托管、打破田埂的联耕联种在中部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是在西南地区不一定适用。一方土地赋予一方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性和传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更好地道路选择,生搬硬套难免会导致“水土不服”,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快速发展,对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如何衔接以及更好地衔接这2个问题将在实践中正一步步接近正确的解答,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及面貌也正在描绘出一幅广袤美丽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