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斌
【关键词】 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92—01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教”之后,学生所学到的具体知识技能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学到知识技能或发展与否是教学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需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理念。最后,要讲究效益,但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善用知识迁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有效教学就是要发挥迁移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学习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比如,Flash、Photoshop、金山画王等软件中“图层”的概念,如果学生已经在其他软件中完全掌握,教学时就没必要详细讲解;又如,Windows系统下遵循着“先选中、后操作”的原则,实现某些功能,即使是在不同的软件中,操作也是相同的。如对象的复制、移动,一般都能通过剪贴板或按键配合鼠标拖动完成。如果能适时进行总结提炼,让学生尝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达到师生同感,以改善教学效果
同感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问题和情感的能力。常言道:查己可以知人,缩短师生沟通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师生互动,效果除受学生的基础、智力因素影响外,还受师生双方情感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情商高的教师能够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学生容易产生兴趣,愿花时间去学习,行为表现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成就更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堂不应只有程序操作、人机对话,更应有丰富的教学情趣、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很多学生往往是喜欢老师才喜欢他所教的课。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投入情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多用积极的面部表情与体态语, 言语上多对学生表达期望与肯定、表揚和鼓励,对操作有误的学生耐心点拨,对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握中职生爱玩的天性,在教学设计时优先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性较强的实例。总之,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设计,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协调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将实践体验融于教学,提升课堂效果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日常的生活、 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同时,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实现了对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是现实的、有用的,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所谓教学效果,就是看对学生当前或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的实际影响,这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力所在。
四、注重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环境由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等方面构成。在准备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计算机进行检查,每次上课应把计算机开好,并留1~3台备用。信息技术教师要熟悉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发生故障立即能判断和处理;教师要能从屏幕上监控到每个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况,及时点拨学生行为,让做得好的学生进行操作示范等;对教学资源的准备要做到多方面、多层次,内容要丰富并适当控制。在实施阶段,可以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再结合软件功能、课时安排,分层次、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实施任务驱动策略,对于特殊操作以及软件的扩展功能给予适当的提示,留给学生发挥创造的余地,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运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在评价阶段,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学习者自评进行,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在对教师评价时,注意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正确;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是否适当;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在课堂中能否及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发现教学设计存在问题时能否及时做出调整。实践证明,教学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