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博 冯爱玲 胡军卫
关键词 志愿服务 “电脑e家” 实践育人
基金项目:全国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少博,西安科技大学,讲师;冯爱玲、胡军卫,西安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185
志愿服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是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是奉献精神。志愿服务是指在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个人时间及精力自愿为促进社会进步或改善社会精神风貌所做出的服务工作。志愿者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提高自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大学生志愿者回信。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给以下几个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一是在2013年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二是在2014年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三是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从这三份信中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对志愿者非常重视,每份回信中都充满了对志愿者的肯定和殷切期望,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对志愿者提出了一系列希望,希望他们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真情奉献、脚踏实地、充满激情、向上向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增光添彩。
在党中央关怀下,志愿者队伍人数不断增多,志愿服务形式日渐多样化,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动员全社会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平台。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赛场志愿服务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文化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且内容非常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因此得到众多国家和组织的青睐。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普遍起步比较早、规模大,且在国内建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和可复制的志愿服务模式。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意识成为每个公民的普遍共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
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始于 1978 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发展。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走上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的志愿服务,并在国内第一次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这标志着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规范化的阶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以来,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近十年来,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从国际层面来讲,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曾经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志愿精神最终体现了联合国精神。
从国家层面来讲,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从学校层面来讲,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志愿者中队等组织,每学期也都会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时间基本上在一两天左右,但没有形成连续性,大多数属于被动开展,也未形成品牌。
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全国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知识学习、就业创业等内容结合起来,制订大学生年度社会实践计划。
教育部早在2014年提出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在全国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2017年底,教育部思政司联合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和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共同部署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把高校思政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引向深入,使各高校树立新思政观,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再上新台阶,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
广义的社会实践一般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和勤工助学等为内容的实习实训,其服务活动种类单一,被服务群体大多数远离校园,参与面较窄,持续时间较短,服务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关度低,不利于大学生发挥其专业优势,很难达到持续育人目的。
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培养计算机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社会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以“立足校园、发挥专长、服务师生、e起成长”为宗旨,成立 “电脑e家”服务站,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具有的特色优势,帮助师生解决电脑维修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志愿服务的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增强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同时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一是整合资源,使服务站真正成为实践育人的坚强阵地。整合校内外多方面资源,积极争取学校及学院支持,使其具备固定的活动场所,拥有完备的维修工具,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实践育人做好场地准备。
二是打造品牌,使服务站真正成为实践育人的广阔舞台。努力搭建 “电脑e家”志愿服务平台,使其具备电脑系统维修、网络维护、办公设备维护、电脑购机指导及使用常识普及等基本功能;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普及电脑维修知识;申请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创业,培养其分析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在为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夯实专业知识、增长才干、全面发展,逐步使其成为一种志愿服务品牌。
三是加强宣传,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创新宣传载体,扩大志愿服务影响,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海报等多种方式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努力营造有助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舆论氛围,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切身感受做一名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推形成一种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四是完善制度,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健全的制度是一个部门能平稳运行的前提保障,服务站立足现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备的制度,其中包括《电脑e家运营方案(试行)》、《电脑e家服务站规章制度(试行)》等。通过完善制度、服务站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品质,提高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培养志愿者的责任心,及时查找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电脑e家”成立以来,在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方面,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过程不断总结。从服务站成立到现在,服务站获得了陕西高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陕教工团[2019]3号)、2019年陕西高校“第七届慈善文化进大学”暑期实践项目活动三等奖,总结形成了以下经验:
一是逐步建立起了“辅导员+导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站”四维一体的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实践证明服务站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及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可行性。在该服务站中,辅导员作为主导核心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导师负责技术培训、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通过参加“电脑e家”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及创新创业能力,增强自己的耐挫力和心理素质。
二是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无法教授给学生的,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实践育人平台。通过义务维修活动,志愿者能够把课堂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过程中,在为他人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加深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充分显示了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同时,在义务维修过程中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既帮助了他人,增加了实践经验,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育人的本质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真正践行“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电脑e家”服务站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新平台。
三是使得当代大学生深入领会志愿服务精神、增强服务意识。高校学生作为我国志愿者群体中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如果能主动投身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他们将会比普通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思想高度,积极主动的为师生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不断传播志愿服务精神,使大学生志愿者越来越多,服务意识越来越强。
“电脑e家”服务站实践平台建设主要致力于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不断调整志愿服务模式,使其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动力,进而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站采用梯队式教学模式,结合“专人专攻”的理念,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学习及志愿服务内容。模拟公司的环境采用公司制运营方式分别通过“电脑e家”不同部门来实现不同功能,如技术部是核心部门,负责对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其职能为完成对外接入的每一单的事务处理,包括安装系统、专业软件、路由器及常见电脑故障解决等等。另外服务站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品质,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持续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以培养志愿者工作计划性和责任心,查找工作不足并不断调试完善。
西安科技大学“电脑e家”服务站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及时发现并克服有碍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不断加深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度,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保障体系,以更好地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拓展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传播正能量。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载体,动员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电脑e家”服务站,将其打造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叶欣欣.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9(7):43-44
[2]陈昊,郑奕.实践育人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理论纵横,2018(9):15-17
[3]方正泉.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时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79-82